野宿二.露宿者攝影展

Homeless II - Photo Exhibition of Street-sleepers

前言
社協簡介 攝影師感言 筆者手記 露宿故事 鳴謝及閱後感
露宿者歷史 露宿者資料 一支球隊的誕生 訂購書籍 聯絡社協
English
 
二手手機捐贈計劃
 

 

 

 

五年前社協第一次展出露宿者的生活片斷。五年後的今天,他們當中有的生活改善了、有的仍在露宿邊緣浮沉。社協再次透過鏡頭捕捉他們的現況,更有新的露宿者展示為何墮入人生的低點。

Five years ago, SoCO presented the photos of street-sleepers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Today after five years, some of these street-sleepers have their living improved, yet some of them still wandering at the edge of homeless. SoCO captures their life again with some new street-sleepers telling why they come to bottom of valley in their life.

日期:2007年6月16日(六)至6月21日(四)
Date: 16 June (Sat) to 21 June (Thu) 2007
時間:上午十時至下午十時
Time: 10:00am to 10:00pm
地點:尖沙咀文化中心地下大堂E3及E4展區
Venue: G/F Exhibition area E3 and E4, Cultural Centre, Tsim Sha Tsui, KLN

返回頁首


 

前言

有一晚探訪(目訓)樓梯後巷的四十多歲露宿者,在漏著水黑污污的後巷,遇上一名五十多歲的洗碗阿姐.阿姐問,那露宿者比自己還強壯,為何要幫他?

又有一次向本港一間大企業找贊助,遇上該企業高層問,社會上有那麼多需要幫助的人,為何要選擇幫露宿者?

露宿者常被視為自暴自棄,不願積極面對生活,終日靠綜援渡日的社會包袱.然而
"只要你肯做,無理由無工做"這句香港傳統箴言,不知從何時開始,已不再是萬試萬靈,過往很多被視為技藝非凡能人所不能的香港人,被譽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今天已容不下他們.

有露宿者曾經是香港罕有懂得吊威也來搭棚的師父,但建築業低迷下,一身技能無用武之地;又有露宿者過往專做電影替身,擁有一把長髮的男兒漢,專在電影中扮女鬼飛來飛去,今天電影業吊鹽水甚至要政府公帑救亡,女鬼與威也師父今天只能嘆句"你識得飛也無用!"

當大家也在熱烈地討論下流社會之際,露宿者便是永遠被流到最底一層的,有時甚至在不知不覺間在指間流走,被人遺忘.

2002年,社區組織協會出版了首本紀錄香港露宿者情況的<野宿>,書中紀錄了99-02年金融風暴下,一夜間變得無人無物的露宿者,那時是香港露宿者的全盛時期,露宿者來自各階層,每晚入夜,他們從四方八面湧至,那年頭最搶手是用來墊著睡覺的紙皮箱.

事隔八年,從數字來看露宿者情況有所改善,但露宿者反而越來越年輕,二十來歲的露宿者成為小社群在網吧渡日;當中學歷越來越高,甚至有讀過大學,做過高官的露宿者,他們均活在一個無奈的循環中:失業---露宿---找到散工---失業---再露宿.

其實露宿者並非要社會特別照顧,只希望社會多一點關心及少一點歧視.不止一名露宿者有以下經驗,公司看你填報地址是深水?露宿者之家,求職信總是一去無回頭,充滿街頭的露宿者學精了,填報元州街15號A四樓,工作申請才有回音.

他們的願望是何等微小卻又意義重大-----可以裂開咀巴開懷大笑或抬高頭跟僱主見工.露宿者長期?街欠清潔習慣,另不少曾是癮君子,不少也被爛牙問題困擾,他們只希望有人幫助處理無法負擔的牙齒問題,見工從此不需垂下頭.

叫人鼓舞的,是三年前,第一支由露宿者組成的曙光足球隊組成,甚至有機會遠赴蘇格蘭及南非進行賽事,"無想過?街都可以代表香港比賽,"其中一名隊員高興地說.

在球場上,平日垂頭喪氣的露宿者,也如<少林足球>的大師兄們,四十吋腰龍門與深水?馬勒當拿,重拾自信.

但願位位香港的大師兄大師姐,盡早重回球場,盡快歸位.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主任
何喜華

返回頁首


 

社協簡介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是一個推動民權發展的組織。社協於七十年代由多位致力發展社區組織工作的教會人士創立,經費主要來自海外教會、公益金及個人捐獻。我們注意到香港繁榮背後,隱藏著不少被遺忘的社群,包括:籠屋及板間房居民、公屋困難戶、失業人士、在職老人、露宿者、更生人士、精神病患者、新移民家庭等等,他們的公民權利均得不到全面保障。

社協深信人人皆享有平等參與發展的機會。透過社區組織策略,提高草根階層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市民明白個人權利的保障是建基於合理平等的社會。社協組織無助的社群,讓他們了解自身權益,力求改善不公平的社會制度。透過數以百計的社會行動,不但令參與者重建自信與尊嚴,更令他們團結成為推動改革不公平社會制度的力量。

社協堅持「人人平等」、「倡導民權」、「實踐公義」三大原則,推動民權工作,發展相關工作計劃。在未來歲月裡,社協會堅守信念,與基層市民攜手捍衛人權法治,共同開拓仁愛和公義的社會!

在一九九九年,社協展開露宿者工作計劃,露宿現象一直存在,近年本港經濟不景,露宿問題更為嚴重。面對金融風暴及工業北移,愈來愈多失業人士露宿街頭,此外,不少露宿者亦面對其獨有的生活困難,更遭社會所遺棄。

這群香港最低下階層的市民,數十年來,只懂默默工作,為口奔馳。現在卻找不到有尊嚴的生活。以香港今天的富裕,我們社會所缺乏的,已不再是物質資源,而是一份人與人的關懷。社協希望協助他們渡過迫切困境,更希望喚起政府及大眾對他們的關注及反省,使相互忽視的人群,重新建立對彼此的責任。

返回頁首


 

攝影師感言 星島日報首席攝影師 雷日昇

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已十八個年頭了。因工作關係,雙腳幾乎踏遍了香港每一寸土地;雙眼看盡一切人間泠暖、悲歡離合、世態炎涼以及事物變遷。親自見證、接觸過千奇百怪的事情多不勝數。但拍攝完這個露宿者專題報導後,使我對生命、對現今社會狀況有更深層次的體會,更使我深切的省悟到,作為新聞工作者對社會所應負的負任。

這本書由一九九九年開始構思及拍攝,前後經八年時間才完成,其間露宿者數目因經濟的起伏而有所改變。而這些日子以來,我與社工一起探訪及認識了超過一百名露宿者,幾近搜遍了每一條有露宿者出現的街道。

在拍攝過程之中,我曾於午夜時份,到過尖沙咀文化中心外,看過數十名露宿者一起席地而睡的壯觀場面。亦曾於凌晨二時,到深水埔的天光墟認識了每天工作近二十小時;賣二手舊貨維生的「鴨寮街皇后」。於炎夏日子,探訪了數十名居於露宿者之家,赤著身子睡覺的朋友。又於寒冬的清晨時份,探訪了油麻地避寒中心內數十名睡在一起、縮作一團的人士。以及認識了一批已脫離露宿生涯,現在能自力更生的曙光足球隊成員。

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有「幫主」。八年前認識「幫主」的時候,他與同伴"住"在通州街公園一角,他的同伴因注射毒品過度而需鋸去一條腿,而「幫主」亦需持拐扙方可步行。有一次,我與社工到公園探訪他們時送上一包白麵包,看見他們接過麵包後的狼吞虎嚥樣子,至今仍印象深刻。他們表示已兩天沒吃過東西了。

「幫主」後來因事進了一陣子監獄,而其同伴亦因吸食毒品過度而倒斃街頭。最近見到的「幫主」,在社工協助下已戒除毒癮,看他精神飽滿,走路已不需拐扙,而且還成了基督徒,與新相識的女朋友租住板間房,更成為義工幫助其他露宿者,變化不可謂不大呢!

另一個使我印象難忘的是謝伯。謝伯是個九十多歲仍每天辛勤工作的裁縫,與智障的女兒長期露宿於深水埔一後巷的店鋪內,當我與社工第一次探訪他時,他劈頭第一句便對我們說:「你們走吧,我有手有腳,不需任何幫助。」謝伯的生活雖然貧困清淡,但他以九十多歲之齡仍能靠自己雙手謀生而不需任何人的幫助,他的傲骨令人油然生敬。我最後一次探訪他時,才由街訪口中得悉謝伯已離世,其女兒亦不知去向,謝伯臨死的一刻仍是露宿街頭… …

五年前,當我完成了野宿第一本攝影集後,我親手交了這本攝影集給當時還是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他翻了一下說道:「香港有那麼多露宿者嗎?」

誠然,露宿者活在社會的最下層,是最容易被社會所忽視的弱勢一群。難以想像今天在香港這個全球最富裕社會之一的地方,還有一批活在赤貧以下的露宿者。事實上,每一名露宿者背後都有自已的故事,露宿者之所以露宿街頭,某程度上是社會政策未能顧及最低下階層的需要。我希望籍著這本攝影集,讓人們對露宿者有多一分了解,從而喚起對露宿者問題的關注。我希望不久的將來,香港的露宿者問題能得到徹底的解決。

返回頁首


 

筆者手記 經濟日報記者 何美華

"隨便坐"

明明以街頭為家,舉目無物,但每次探訪露宿者,他們總不知從那裡弄來一張乾乾淨淨?仔,招呼你安坐傾談.

因當記者工作,每天總跟不同人士傾談採訪,遇過跟你握手(其實只是輕輕一掃,連力也省下),但眼睛卻望著他方的高官;有一邊訪問,一邊傾手提電話的富豪商人,並非每次也是好經驗.

然而每次探訪露宿朋友,也是一次愉快的經歷,他們的友善及坦誠,令你難以想像眼前的,曾是黑社會大佬;賭上腦的病態賭徒;或是不眠不休打機數十小時的離家出走反叛青年.

探訪時間多安排在晚上,坐在足球場或文化中心維港旁,頭頂一片清天,聽露宿朋友說故事,相比坐在六星級酒店的意大利真皮沙發上採訪,感覺要舒服愜意得多.

過程中最令人深刻,還是露宿朋友對未來仍充滿希望,對失意人生既樂觀又泰然.那管以前是擁有數十手下的大酒樓經理,今天也放下身段做茶餐廳外賣;那管昔日在內地有屋有地有工人,今天日洗百個廁所是閒事;盡快忘記回歸前月入三四萬的風光日子,今天日做兩份工追回失去的一切,都是今天露宿者的寫照.

他們的希望,是由街頭轉到露宿者之家;由露宿者之家轉個五十呎的床位;由數十呎床位搬到百多二百呎的板間房;搬上公屋是人生最偉大目標,要燒炮杖慶祝.

1999年金融風暴時期,準備<野宿一>,那時香港全城經濟進入谷底,是露宿者最鼎盛年代,有機會見證文化中心數百人"一,二,三,打開紙盒?覺!"的經典場面,至今難忘.

去年準備<野宿二>,香港經濟看來已好轉,股市屢創新高,人人瘋狂排隊抽新股賺快錢,但香港露宿者卻無消失,仍有機會重溫於?街紙皮與海風之間,跟新一代露宿朋友談?街經過的感覺,誰說香港今天是近二十年來最好景的?

今年新年一月一日,身在台灣山區旅行,收到一名露宿朋友的sms,"祝你新的一年更豐盛更快樂!"連頭頂那片瓦也欠缺,卻仍不忘把心交出,關心別人;對未來的日子,仍樂觀地懷一點盼望,那….我們呢?

返回頁首


 

露宿故事 ...

   

返回頁首


 

     

    失業女鬼 林青霞替身 長毛

     

    不過,金融風暴後的香港,香港電影業也直線向下,連女鬼也失業,再無電影找他當替身。

    失業後的長毛,確如女鬼般,在晚間神出鬼沒,零二年開始間竭地在龍翔道公園露宿,在街頭露宿的日子,絕望到極點。「我時常幻想,會否有死神買下我的生命?」滿腦子是電影「死亡筆記」(DEATH NOTE)的橋段。

    不過原來長髮大隻佬除了可以做女鬼替身,也可以做一名出色的冷氣技工。參加社協的冷氣維修班,維修老闆周Sir看上長毛可以一個人托起一部重三百磅的兩匹半冷氣機,最後在多名學徒中,揀選了細心又好力的長毛當長工,並給這名沒有家的女鬼,留在工廠的辦公室內居住。

    有了穩定的收入,有了一個小小安樂窩,昔日生活飄泊的"長髮女鬼",終於穩定下來,甚至盡用其魁梧身材,當義工幫助其他露宿者。

返回頁首

 

企番起身的病態賭徒 40吋腰的鋼門 初八

澳門新賭場一個接一個落成,賭?上五光十色,賭錢贏錢的幸運故事,成為報章頭條,十六歲少女可輕易玩角子機贏七十四萬,但如初八般,走進澳門後輸得傾家盪產,申請二十多張信用卡卡碌卡,與老婆仔女決裂;身邊的親弟弟與工友也因賭錢賠命的病態賭徒故事,又有多少人關注?

「賭錢那刻完全控制不到自己,我完全是病態賭徒,賭到自己老豆老母姓什麼,如果隔離站著的是我老婆,我也認不出,那刻腦海裡只顧住那舊錢,那癮很厲害!」

胖胖的初八剛戒賭數個月,今天談起自己病態賭徒的行徑,雖是有點過來人身份,但如戒煙般,坦言好怕自己心癮又起,不敢說自己已完全「康復」,現在尚在觀察階段。

他憶述兩度因賭錢輸身家,最後淪為露宿球場,不敢面對親人子女的經歷,他簡單直接地說:「百分百是自己唔(口岩),自己抵死,有個咁好既家庭,落得如此係自己一手搞成。」這是我聽過賭仔回頭,最確定改過的一次......

返回頁首


 

打不死的生命 孔燕

五十八歲的孔燕,有多重身份,她有時是做足十二小時日薪僅二百元的保安員;有時她又是日洗逾百多個馬桶的清潔工。她成功申請來港定居才數天,卻驚聞丈夫病逝,是名孤身無依的新移民;失去丈夫等於失去公屋,是一名富經驗女露宿者。孔燕的多重身份,都表達著同一訊息──她是香港最低下階層最典型弱勢社群。

但「弱勢」這兩個字,不配合孔燕的性格,每次見她,臉上也如寫著「生命力」三個字,有?猶如注定「打不死」的命格。

還有兩年便六十歲,但力壯如牛的她,堅持不領綜援,以雙手捱活,她取了保安牌,還以優等學員身份畢業,她又上過家務助理課程,自強不息的她,近日準備上陪月課程,照顧初為人母者,可賺多一點點。

孔燕對香港並不陌生,未來港定居前,她不時來港探丈夫,二零零三年與零四年七一大遊行,她跟丈夫一起參加,遊行相片至今仍好好保存在露宿者之家的床位。香港平民百姓的不滿與怨氣,她早深明是什麼一回事。「這個政府不關心弱勢社群,只為有錢人服務,你窮嗎?便讓你自生自滅,大家也是中國人呢!」

兩年前她從廣州來港定居,甫來港即遇上丈夫病逝,房署收回丈夫馬頭圍公屋,自此她孤身一人在港......

返回頁首


 

憂鬱大學生 阿龍

二十八歲的阿龍,外表與性格也像極電影中的浪漫憂鬱小生。他半邊臉總被憂憂的長髮遮蓋,說話陰聲細氣。他說:「露宿球場的日子,半夜睡不著,最愛一個人在深水埔街頭踱步,很享受寧靜沒有人的感覺。」這句如是電影對白,會很浪漫,但如是香港實況,卻添一重悲哀......

在球場露宿期間,認識了社協,更加入了他們的球隊。阿龍外表很文靜溫柔,但在零六年曙光隊中卻擔當起隊長角色,帶領著一班來自五湖四海的雜排軍踢到去南非。

球場上的阿龍很盡力,頗有隊長風範,無論打風落雨,他也提高士氣拼勁練習。過往甚少朋友的阿龍說,最開心在球場上認識了一班背景各有不同的朋友。他們人生各有際遇,但落場時,各人一條心,只管搏命踢下去。

踢球時阿龍脫掉球衣,露出上身及後背的紋身,是一個如馬蹄型的標記,阿龍說這要提醒自己「一以貫之」----此語源自《論語》,意指一種思想或理論貫通始終,不會朝三暮四。

「最希望修讀設計課程,一還心願。」阿龍對還有一年便畢業的大學設計課程念念不忘,他從南非比賽返港後,當速遞員努力儲錢,花了一萬元修讀三個月的設計課程。最大希望是有人可推薦他報讀理工大學的設計學院。今年初他剛找到私樓,脫離露宿生涯。

 

返回頁首


 

    昔日富豪寵兒 Rai Bhim Raj

    三十八歲的Bhim是個經驗豐富的軍人,曾當英軍駐守波斯尼亞,又到過韓國當兵,最後來到香港,練得一身好武功,回歸後常成為富豪家庭的特別保安,地位總比一般保安高一級,但香經濟轉差,連請(口居)喀兵當保安的富豪家庭也買少見少,這批前英軍?喀兵也無處容身,Bhim便一度無收入,曾入住油麻地避寒中心,當時他與另外二個尼泊爾藉露宿者同樣坐著,整晚不敢睡,社工介紹入住露宿者宿舍,Bhim最終因與本地宿友言語不通,沒住一晚便跑了出來。

    其實Bhim的條件絕對不差,英語、韓語、印度語、巴基斯坦語言樣樣皆精,如果是香港人,我們會盛讚這港人是個語言天才,但換了是不懂廣東話、不熟悉香港社區的Bhim,卻覺得自己擁有一身沒用的才能。他到勞工處見工,只填上自己懂英語,其他語言才能也相信沒用,沒有填上。「韓語我還懂,廣東話真的很難學…」

    近月Bhim已找到兩個月的保安合約工,月入六千餘元,但仍徬徨兩個月後的生活。他在香港過活的夢未完,他最希望能申請十八歲的兒子來港,然後一起生活賺錢,最後才返回尼泊爾故鄉與妻子重聚:「This is my dream!」......

返回頁首

 

劉嘉玲的朋友 Patrick

「九六至九九年,連續四年也在戒毒所過聖誕節,我也很討厭自己,於是在獄中發誓,「如果再入番來,我這個人無得救。」2000年出戒毒所後,他不再沾毒品,也重新找工作,雖然前路並不好走,搬運、跟車、什麼也願意做,只希望重新站起來後,再跟七歲的兒子與等待他回家的妻子重聚。

正當Patrick決心重頭來過,不介意做飲食行業最低下的茶餐廳送外賣時,沒料到2006年卻成為香港經濟好轉下的受害者,又重回?球場的日子。「深水埔茶餐廳的業主要加租,老闆唯有搬到較廉租的地方,但那裡人流大減,最後捱了半年也要結業,將我們遣散。」

「我問自己,是不是我的問題,我不是不想做,我也很俾心機做,很享受這份茶餐廳工作,那時茶餐廳月薪六千多元,每個月給妻兒二三千家用,還有餘錢買衫給太太,逗他們高興,為何結果仍是這樣?」Patrick每每睡在楓樹街球場望著夜空想。

花了20多年時間在飲食業,由高級酒樓部長管理層,拾級而下成為被遣散的茶餐廳外賣, Patrick決定離開這熟悉的行業,零七年他剛修讀完物業管理課程,成為一個西裝筆挺的專業保安員。「這行前景較樂觀,入行的人好後生,戴晒耳機,是一行專業,是professional。加上考慮過做到退休也可以繼續做,保守估計還有十多年。」

人生幾經跌盪,Patrick近年曾在人海中重遇昔日的明星朋友劉嘉玲。「是她先見到我。我當然不敢講近況,大家輕輕帶過。很多東西不言而喻,盡在不言中。」......

返回頁首


 

鬼佬都會(目訓)街 Chris

香港回歸後,不少英國人紛紛返回老家,但Chris卻認為自己老家在香港,英國並不屬於他。「英國人行路慢,做事慢,愛投訴這投訴那……,香港人行路快,做事有效率,人人抱著『明天又是一條好漢』的衝勁」。

他愛這小島,還因港人對他很友善令他感動,在英國反而無法找到這良好感覺。他指指旁邊楝起腳在乘涼的露宿朋友:「例如這名GENTLEMAN,他是我遇過最友善最真誠的人,每晚也陪我傾偈。」這名露宿朋友,每晚準備紙皮睡覺時,總不會忘了鄰居Chris那份。

Chris形容文化中心外是最完美的酒店。

「這裡有清新空氣,有舒適的環境,有海景。眼前來來往往是一個個歡愉家庭,一對對手拖手情侶,令人感到生活很美好。更重要是這裡有個巨型大鐘,每朝清早醒來,即讓我知道時間。」他指指手腕戴著廿蚊雞的錶,早已壞了三隻,時間統統不及鐘樓的大鐘準。「如果連尖沙咀鐘樓的鐘也不動,我的生命也從此結束了。」Chris笑以鐘樓比喻生命。

Chris對香港的留戀,不止鐘樓與露宿朋友。

他曾與一名港人結婚,並育有女兒,但女兒四歲時二人便離婚。他說至今在港擁有最珍貴的,便是住在香港仔的女兒,Chris每個月可探望她兩個小時,跟她到麥當勞吃快餐。

Chris不介意在文化中心露宿,但有一件事他絕不會做的,便是在文化中心行乞。我怕女兒跟同學仔經過時撞到,會令她感到蒙羞。早背著背包孑然一身多年,但說起愛女,Chris仍禁不住泛起慈父的憂心忡忡。......

返回頁首


 

文化中心露宿先驅 細光頭

 


要說香港露宿「近代史」,大酒店----尖沙咀文化中心,是不可缺少一環,那裡見證香港經濟興衰與變化。細光頭可說是大酒店露宿「先軀」,九十年代中開始在文化中心露宿達十年。數年前,他一度成功脫離露宿行列上樓住公屋,但二零零五年又再次無家可歸,雙腳自自然然走回熟悉老家---大酒店。

文化中心每晚不乏達官貴人出入,試過因曾蔭權看文化節目,保安要求加「鐵馬」加強保安,細光頭便跟保安吵起來:「為何要架鐵馬?我同曾蔭權也是香港市民,我更同曾蔭權打招呼,他又向我打招呼,和諧社會嘛,清什麼場呢?」

在文化中心睡覺的露宿者,有一特點,很多並非失業漢,反而每朝清晨勤力上班的勞動階層,例如細光頭本人,他工作勤力,錢銀有交帶,茶餐廳老闆搶住請他,每朝在文化中心起身後,便趕著返工,一週返足七日。據細光頭分析:「很多有工作的都鍾意睡在這裡,可能心理上不用交租,一早起身可以走,交通又方便。」

其實細光頭一度成功脫離露宿者行列,甚至重建家庭,積極為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做義工,以過來人身份幫露宿者,做義工做到拿獎狀,告別文化中心冷氣宿位,是成功站起來的好例子。......

返回頁首


 

後樓梯的一點燭光 姚敏冀

 

一個人長期停留在停電的狀態會是如何?每天回「家」,就是漆黑一片的小小樓梯轉角,伸手不見五指,白天晚上如是。點起洋燭,燭光的光度雖不強,但已足夠照亮可活動的小空間,洋燭日復一日點起,是老人家回「家」的唯一安慰。

他說以前做無牌小販,但年紀已是五十九歲,被小販管理隊拘捕,但他走也逃不及,故放棄做小販,轉而以拾紙皮為生。姚敏冀早上睡覺,中午十二時起床拾荒,直至凌晨兩、三點才回家,社工晚上根本找不到他。......

姚敏冀入住「豪華籠屋」,這個有冷氣的火柴盒中生活。「豪宅」內有一短小光管及冷氣輸送管道,供應豪宅內的空氣與光,住進去後勉強可以坐直,然而,他的生活空間卻十分廣闊。二十歲從大陸來港,自學二胡及楊琴成材;平日每逢下午時分,便跑到通州街公園參與大笪地音樂會,與其他樂友一齊把琴歡唱,圍觀「粉絲」人數過百,盛況與屯門公園的大合奏亦不遑多讓。

返回頁首


 

天星守護者 醉貓

人生五十憨QQ
一事無成大半生
風餐露宿鐘樓下
爛醉如泥癲作賊

「叫我貓哥!」五十七歲的李仲強在尖沙咀天星碼頭露宿了七年,佔了天星碼頭公廁旁小小一角落。近年貓哥認識了一名畫家,畫家將他的人物肖像放在貓哥的貓居寄賣,鄧小平、拉登、曾蔭權、連貓哥的肖像也有得賣:「二十蚊一幅,但整天也賣不出一張。」

貓哥與畫家這一對,已成為了天星碼頭一部分,沒有人特別留意,也沒有人認為他們特別礙眼,反倒是區議會或嫌他們在旅遊勝地有礙觀瞻,兩年前花了數十萬元,吊來四個石屎造的大花糟放在公廁旁,以圖阻醉貓露宿。

但貓哥不以為然:「以前這裡有條飛龍標誌,現在變了很多花,花都幾靚架!」貓哥的貓居被縮細了,但他照舊悠然自得在天星日(目訓)夜(目訓)。......

返回頁首


 

 

露宿者歷史

1950 - 60 年代
  • 香港經歷二次大戰及內地政治運動,大量移民從內地來港,不少低下階層市民在市區中從事碼頭搬運及苦力,部份工作亦從事船郵通宵剷漆工作,由於需長期在油麻地碼頭一帶工作,因此下班後便席地而睡,露宿人口逐漸增加。
1977年
  • 1976年的冬天,大量人士在街上露宿,香港大學學生組成關心街頭露宿者計劃委員會,並於1977年進行全港首份「關懷街頭露宿者計劃研究報告書」,訪問全港各區超過215位露宿者,就當時被忽略的露宿者進行詳盡分析,當年估計全港露宿人口約為800至1,000人。
  • 調查發現,絕大部份露宿者的成因主要是租金高昂、樓宇拆遷、身患重疾卻缺乏照顧等,調查引起社會對露宿者的關注,並促使政府檢討露宿者服務及福利政策。
  • 研究包括:露宿者人口、生活狀況、健康、職業、社交、心理、露宿成因(經濟因素、家庭支援,社會福利服務失衡、歧視惡性循環)、各項基本需要等等(經濟、住屋、就業)…
1985至1986年
  • 有油麻地區議會於1985年的調查發現區內露宿問題嚴重,認為露宿者對區內造成極大問題,其後更成立關注渡船角區居民受露宿者滋擾小組報告書,建議在天橋底下設立臨時安置所安排區內露宿者入全,有關注露宿者的團體(例如:露宿者行動委員會)批評此舉未有正視露宿者的需要。
1987至1988年
  • 不同地區團體就區內的露宿者進行調查,包括:中西區露宿者調查報告書(堅道明愛社區中心)、深水埔區街頭露宿者研究報告書1987(深水埔區議會及城市理工社會行政學系)、中西區露宿者調查報告1988;調查普遍要求政府加強安置露宿人士的服務,透過增加恩恤安置單位、租住私人樓宇及改善現存露宿者宿舍服務等,解決他們的住屋需要。
1988至1989年
  • 油麻地渡船街及深水?通州街天橋底的露宿者,因受政府遷拆影響,社協聯同「露宿者行動委員會」等11個社會團體聯合起來,組成「關注油麻地及深水埔露宿者聯會」,組織兩區露宿者向政府部門請願及露宿爭取安置。
1991年
  • 民間團體擬備香港露宿者調查報告書1991(香港基督教關懷露宿者協會),反映露宿現象持續存在,繼續要求政府改善露宿者服務。
1999年
  • 九七回歸出現金融風暴,本港經濟嚴重衰退,社協發見於香港文化中心一帶有不少年輕露宿者,其後在1999年9月完成全港露宿者調查研究,發現因失業率高,導致露宿者「年輕化」、「深宵化」、「週期化」現象,當時為本港露宿者提供的服務,仍停留於八十年代的狀況,經過一系列爭取行動,2001年政府政策終於改善(1)成立三隊深宵外展隊(2)免費宿舍不再設立「40歲以上的年齡限制」改善設施(3)為領綜援露宿者提供按金津貼。
2001年
  • 本港露宿者高達一千三百二十人,社協首次派出三名本港露宿者到日本大板公園,與日本露宿者交流,日本露宿者以露宿地點作為他們的社區,有義務地維持該區的治安及衛生環境,並成功爭取立法保障露宿者個人帳篷不被政府拆除,甚至在露宿公園設立郵箱收信。三人回港後便成立了「香港露宿者權益協會」。
2003年
  • 社協展開深入就業援助計劃,主要協助露宿者及更生人士就業,組織他們成立搬運及維修隊,並為他們提供就業基金及免費電腦課程,搜集二手電話協助就業及舊電器協助搬上公樓。
2005年
  • 社協開展「本地無家者世界盃計劃」,透過足球運動改善露宿者的生活,首次派出本地無家者足球代表隊代表香港,前往蘇格蘭愛丁堡參與無家者世界盃(Homeless World Cup)。
  • 社協又完成更生人士再犯事研究,發現有四成的更生人士出獄首月曾經露宿,原因是申請綜援需時一個月,社協聯同更生人士爭取出獄即時的租金津貼。
  • 當年單身人士宿舍及板間房每月租金高達1,000-1,200元,但民政事務總署取消月租430元的單身人士宿舍,令月入三、四千元的露宿者失去租住廉價房屋的機會。
  • 香港大學牙科學院經社協、聖雅各福群會、及救世軍協助下,就露宿者的健康問題進行研究,發現露宿者的牙齒健康問題嚴重,八成露宿者社交生活及尋找工作的機會受影響。
2006年
  • 社協在本地舉辦「首屆香港無家者世界盃-踢走貧窮慈善盃賽」,參加當地的無家者世界盃賽事,獲33個商界甲組球隊、傳媒、運動用品公司、公營部門及邊緣社群組織支持參加。香港無家者足球隊,前往南非開普敦參與無家者世界盃(Homeless World Cup)。
  • 社協進行「北上回流港人需要研究」,發現不少北上謀生的港人在失業後回港成為露宿者,並因2004年政府實施新福利政策,規定過去一年離港超過兩個月的人士不合申領綜援資格(即申請前一年須居港309日),導致更多貧困人士露宿街頭。
2007年
  • 社協獲民政事務署撥款成立社會企業「曙光工程公司」,承接裝修工程,協助失業露宿者及更生人士找到裝修及清潔搬運工作。
  • 由於政府自1999年開始取消牙齒津貼,未有為領取綜援的露宿者提供牙齒服務,社協進行「政府牙科門診服務調查」,發現牙科服務範圍只局限於脫牙及止痛,社協組織露宿者向立法會議員及當局要求為綜援人士提供牙齒醫療津貼(補牙、鑲牙、洗牙)。
  • 社協第三次派出本地無家者足球代表隊,前往丹麥哥本哈根參與無家者世界盃。

返回頁首


 

露宿者資料 (2007年3月) (社會福利署提供)

被社會福利署
已登記露宿者數字
  • 2001年4月1日至30日該月共有1,203名已登記個案 *
  • 2007年3月1日至3月31日該月共有342名已登記個案
免費露宿者宿舍舍位
  • (仁愛傳教修女會:70個, 香港露宿救濟會:210個, 聖巴拿巴會之家:16個) 合共 296個
露宿者各區資料
(百分比)
  • 油尖旺19.9%、深水埔16.7%、中西區13.7%、荃灣9.9%、
    港島東6.4%、黃大仙6.1%、觀塘5.3%、九龍城5.3%、大埔5%、其他11.7%
領取福利
  • 36.8%領取福利、63.2%未有領取福利、依靠低收入、拾荒維生
性別
  • 男性:95.6% 女性:4.4%
年齡
  • >49歲:31.7%
  • <50歲:68.3%
教育
  • 從未受教育:15.6%
  • 小學:50.3%
  • 中學或以上學歷:34.1%
健康狀況
  • 正常:48.8%
  • 懷疑吸毒:21%
  • 懷疑精神病:11%
  • 懷疑酗酒:3.5%
  • 長期病患:6%
  • 其他健康問題:3.5%
  • 不知道:6.2%
露宿主因
  • 個人選擇:29%
  • 無收入繳交租金:14%
  • 未能找到可負擔租金的單位:12.3%
  • 與家人 / 住客關係問題:9.1%
  • 剛出獄 / 戒毒所:7%
  • 不願與人同住:2.6%
  • 其他:8.2%
  • 沒有透露原因:17.8%

* 社協認為社署公佈的露宿者數字被低估,原因如下:

1. 由於社署未有公佈全年露宿者個案,沒有將每月的新登記個案計算其中
2. 社署將該月發現及同一個月內成功脫離露宿的個案不列入露宿者數字中
3. 部份露宿者因居住在較隱蔽的地點(例如:私人樓宇樓梯、貨車車尾等),不願承認為露宿者
4. 政府未有計算居住在露宿者宿舍的人口

返回頁首

 


 

一支球隊的誕生

這是一個缺少盼望的年代,露宿的怕被護衛趕,失業的不知何時有工作,負資產的苦候鬆綁的一刻……04年7月,閱報得知「無家者世界盃」在瑞典哥登堡舉行,心想這可能是露宿者久違了的盼望。

99年社協開始露宿者外展工作,是因為露宿者有「年青化」、「深宵化」、「短期化」現象,他們予人的表面印象是賭錢、飲酒、吸毒,與這群朋友相處久了,發現他們都缺乏信心,被生活拆磨得抬不起頭,覺得自己沒有希望,感覺仿如被社會放棄,缺乏與人建立關係的動力……

膽粗粗當起「少年費格遜」,開始辦足球隊,希望帶來信心與夢想,但又充滿擔憂,申請到深水?區議會7800元贊助,但缺乏波鞋及波衫;在宿舍貼海報,卻又無人理會,更嘲笑去蘇格蘭是白日夢。第一場球賽前,擔心會出事,所以我們印了十大「戒條」,結果個個「大哥」都很乖,沒有打架,少說粗口,場外吸煙,直至5月才有第一次劇烈口角……

令人高興的是﹕第一場波輸了七比零後,露宿朋友要求拿足球回宿舍練習。「向前看,永不放棄」是我們其中一個球員的口號,結果手損腳傷,他們不滿自己的肚腩,日日跑圈,在球場邊也不再吸煙,部份甚至計劃戒煙、戒賭,人開始對自己有要求,找到生活的動力,就會進步。

球隊見證球員的成長:「有14天不離開網吧的22歲年青人,參加球隊後從事速遞工作」、「有前甲組球員不願公開承認自己的身份,欠下舊隊友賭債不敢面對,05年蘇格蘭無家者世界盃回來後勇敢面對傳媒」、「有凌晨2時在長沙灣街頭旅遊巴睡覺的司機,53歲的大男人對著我哭訴被老板拖糧,06年南非世界盃回來後,向老板借貨車幫手派寒衣予露宿者」、「有賭錢賭至無錢回香港的40吋腰中年漢、表示下次會自己儲錢去參加07年丹麥「無家者世界盃」做義工,並協助其他球員找工作」。

(謹此向支持曙光足球隊的朋友致意)

踢走貧窮 無家者世界杯 2007

返回頁首


 

訂購書籍

下載訂購表格

返回頁首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地址:九龍何文田公主道52號3樓

電話︰2713 9165 或 2307 9165

網址: www.soco.org.hk 電郵:soco@pacific.net.hk

返回頁首


鳴謝

晉裕慈善服務基金會有限公司

 

閱後感

請寫下你對展覽的意見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