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PE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 (Chi only)
全球露宿的情況
露宿是其中一種最不安穩的生活狀況,不能穩定地確保人身安全、個人衛生、尊嚴及食物和住屋等生活必需品。聯合國估計現時城市地區有11億人活在設備不足的居住環境,另外有1億人為露宿者。其中一個己發展國家如美國,當地National Law Center on Homelessness and Poverty 的2007年報告指出,每年約有350萬美國人露宿,當中23%為小童。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住在非正式居所,沒有房屋居住權,生活和健康都沒有保障 (United Nations, 2010)。在1980年代,露宿成為社會議題,引起全球關注。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 (United Nations Centre for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簡稱UN-HABITAT) 估計全球有4千萬人沒有安穏的居所 (Bingham, Green, and White, 1987)。十年內,於1996年,數字攀升幅度超過兩倍,估計約有1億,並且有10億人活在設備不足的居所。
隨着前蘇聯的瓦解及市場經濟的興起,俄羅斯的無家者人數亦隨之而上升 (Wright, 2000)。
德國亦發現有家庭在橋底、帳幕、貧民窟、臨時收容中心及臨時露宿營地 (Glasser, 1994)。
另外,在日本首都東京,患有精神疾病及濫用藥物的單身男性於行人隧道露宿。甚至在重視社會福利的瑞典,開放的房屋市場導致無家者人數上升 (Wright, 2000)。
香港的情況
在過去的十年裡,“無家者”這現象已成為香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除了缺乏支援服務, 為了使無家者無法聚集, 政府各部門使用不同的方法將無家者現象歸類為非法行為,或使用遏制政策來趕絕無家者。這些策略亦有侵犯人權的跡象。然而,“無家者”現象於香港嚴重缺乏研究,有礙於設立適當的預防措施及合理使用資源。更重要的是,這亦嚴重妨礙了政策改變上的倡導工作。1990年代前,香港仍然是新興工業化地區。無家者被刻劃為年老、違規、缺乏道德的人。主流社會及政策制定者對他們都視而不見。直至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與其所帶來的經濟衰退及2003年的SARS,香港無家者的情況才開始於社會及公共政策議題受到重視,例如日益嚴重的貧窮問題、失業及越來越多人居住設備不足等問題 (Kennett & Mizuuchi, 2010)。到現在為止, 香港仍沒有法例保障露宿者的權益。不同的政府部門運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趕絕無家者,目的是使他們無法聚集,但卻沒有正視無家者的真正需要 (Society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2010)。其後,露宿者資料系統正式建立,記錄無家者的人數。不過,這資料系統沒有計算留在自資的單身人士宿舍及臨時收容中心的人。另外,政府的數據亦沒有包括居住在次等房屋的人,包括籠屋及劏房 (Chung & Stewart, 2009; Kennett & Mizuuchi, 2010)。自1994年,聯合國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委員會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一直敦促香港政府消除籠屋等設備不足的房屋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 Kong, 2008)。不過,政府沒有着手立法之如,籠屋的數量及租金亦不停上升。籠屋住戶所付的租金已超越香港豪宅的尺價 (Chung & Stewart, 2009)。與其在籠屋等的狹窄地方居住,有些人寧願在街上居住,視之為較好的辦法 (Ngo, 2012)。為應付聯合國對消除惡劣居住環境所施加的壓力,香港政府的理由是「選擇居住在籠屋及板間房,除了因為得到較低租金外,還有他們坐落於城市地區,方便居民。因此,市場上對這類型的私人住宿仍有需求。政府現時沒有計劃取締這類住宅。」(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 Kong, 2008) 最近通過的《床位寓所條例》提供為籠屋樓主提供了運作牌照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 Kong, 2012),因此合法化及持續造成這種不合標準的居住情況。社會福利署最近的報告 (2007, 2013 www.soco.org.hk) 指出最新登記無家者總數為745。與2007年的報告相比,上升幅度超過50%。數字不斷上升之際,對臨時收容中心的資源則不斷減少。
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 2013
參考紐約市無家者街頭統計行動 (HOPE New York) 的概念,城青優權計劃聯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救世軍和聖雅各福群會將於2013年8月21日晚上舉行第一次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 (HOPE Hong Kong 2013)。這次的人口統計是由大學的服務-學習計劃與非政府機構合作進行,是香港史上以來的第一次。社會福利署上一次對露宿者的街頭統計是在10多年前舉行。
為何需要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 2013?
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2013目標是掌握無家者的數字及背景,因而協助社區機構分配資源及社工能夠針對無家者的需要,並且改善資源及對無家者的服務。準確的數字不但可以反映無家者真實的情況,更可以游說政府及社會各階層,有效調撥的資源和制定適當的政策,從而長遠地幫助無家可歸者擺脫貧困。
回應社區的需求
社區機構缺乏人手,加上政府沒有支援,社福機構因而急切需要的準確數字,提升服務效能及政策倡議能力。社會福利署及社福機構之間的統計偏差,使到以社區為主的支援及長遠的服務計劃造成很多障礙。
透過服務和學習,提升學生公民參與的意識
我們亦希望透過參與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2013,學生不但可以加深對露宿者需要的了解和學會助人技巧,而且能從中探討一些導致露宿的結構性原因,以減低大眾對露宿者的負面標籤。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2013目的是提升義工對露宿這社會議題的理解及他們的公民參與意識。有關公眾對無家者態度所收集的數據,讓社區機構了解如何提高公眾對無家者議題的意識。
有關此研究
經過多個月的準備,300多名義工登記參與街頭統計,以及多年來一直協助無家者的夥伴社區機構,提供全部無家者的分佈位置,包括臨時避暑中心及臨時收容中心等。機構於全港各位置( 香港島、九龍及新界) 與無家者聯繫及為他們服務。街頭統計當晚,在社福機構職員和城青優權計劃職員的指導下,義工到過的地點接近180個。義工分為48隊,每隊負責特定地點。為了收集最準確的數字,城青優權計劃於城市大學設置總部,以電話聯絡各臨時收容中心及單身人士宿舍,並記錄無家者的人數。除了統計人數,義工亦進行問卷調查,收集的數據用作進一步報告及研究。另外,統計行動的一星期後,義工在24小時營業的連鎖快餐店進行觀察統計,進一步了解各區的無家者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