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性房屋推行及紓困成效 質性研究報告 (Chi only)

1、前言

根據本年度《長遠房屋策略》(下簡稱為長策)周年報告數字,政府推算未來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3萬伙,當中公屋及綠置居供應目標佔21萬伙[1],然而房委會和房協暫時公布未來五年公屋或綠置居單位的預計總建屋量只有不足7.5萬個[2],故若要滿足長策目標,政府必須在下一個五年大幅度追趕落後數字。隨著公屋申請宗數一直徘徊在二十多萬宗的高水平,在公屋供應如此不足情況下,公屋輪候時間定必進一步延長。根據統計處數字,居住於分間樓宇單位的住戶及人數近年每年遞增,至2018年全港共有高達九萬六千個分間單位住戶。同一時間,在現時配額及計分制下,非長者單身人士的需要更被忽視,青中年人士往往需要輪候至五十歲以後才有機會獲派屋,輪候時間更是以十數年起計。

 

長策中曾提出「協助香港所有家庭安居,讓他們可以入住適切而可負擔的居所」的願景,然而政府面對長遠房屋供應短缺,常以覓地建屋需時作為解說,而對於眼前不適切房屋數字上升的問題,又以擔心有機會令私營房屋供應下降為由,至今仍未確實推展租務管制及租住權保障,只停留在研究層面。居住環境惡劣問題持續,至2018年政府終在運輸及房屋局轄下成立「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協助和促成各項由民間團體主導和推行的過渡性房屋,並於近日調整未來三年的短期供應目標至一萬五千伙,期望透過增加短期供應以紓緩輪候公屋家庭和其他居住環境惡劣人士的生活困難。而隨著各大地產商積極回應計劃,捐或借出大幅新界土地以興建過渡性房屋,現時已公佈的項目已達成施政報告訂下的一萬伙短期目標,惟當中不少落實細節仍未被清楚公布。

 

  1. 研究目的

為改善基層市民的住屋適切及可負擔程度,以及倡導政府採納過渡性住屋的概念,本會自2016年起推行「喜家-社區過渡性房屋計劃」,以低於市值及可負擔的租金將經妥善改裝的單位分租給有需要的基層家庭,至今三年來,協會已成功改裝及營運了超過80個單位。為進一步了解現時協會推展的「過渡性房屋」對改善劏房住戶居住及生活的成效,並檢討計劃推行過程,本會於2019年11月至12月分別深入訪問了八個曾或正在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個人或家庭,包括四個現正受惠過渡性房屋計劃及四個從未入住過渡性房屋的居民,並由兩種不同住屋經驗的居民親身分享在計劃前後在居住權利及保障上的差別,同時檢討計劃推行成效及效率,以促議改良落成細節

 

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 劏房居民及受惠於過渡性房屋租戶於住屋權保障上的差異

2.1 劏房居民及過渡性房屋租戶生活環境及居住情況差異

2.2 劏房居民及過渡性房屋租戶經濟開支差異

2.3 劏房居民及過渡性房屋租戶健康狀況差異

2.4 劏房居民及過渡性房屋租戶心理情況及情緒差異

  1. 劏房居民及過渡性房屋租戶對協會及坊間其他計劃的了解
  2. 從「喜家」及「友樂居」推行檢討引申至政府推行過渡性房屋成效及效率

 

[1] 《長遠房屋策略》 2019 年周年進度報告。網上文件自:https://www.thb.gov.hk/tc/policy/housing/policy/lths/LTHS_Annual_Progress_Report_2019.pdf

[2] 立法會。CB(1)183/19-20(03)號文件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2019-202023-24年度公營房屋建設計劃。網上文件自:https://www.legco.gov.hk/yr19-20/chinese/panels/hg/papers/hg20191202cb1-183-3-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