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長者單身人士 獨居住屋狀況研究 (Chi only)

  1. 背景

按2016年統計處數字,居於分間樓宇單位有91,800戶,當中一人住戶佔29.8%,遠高於全港家庭住戶(18.3%)水平。尤其,租住板房、甚至床位人士,更加以一人住戶為主,可見,一人住戶在不適切居所內極為常見。因此,要解決一人住戶的住屋問題,尤其板房及籠屋問題,除了從基本房屋政策,公屋供應量問題外,更要進一步考慮現時房屋政策在分配制度上是否到位。當政策傾斜任何一方時,將會有另一方需要被受忽視,不論基於任何原因,政府施政時漠視、忽視、跳過一個群體的需要,便是不公平的政策,而無疑非長者單身人士正是現今房屋政策下的最大犧牲者。

 

房委會宗旨,是為沒有能力租住私人樓宇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屋,並以一般申請者(即家庭和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約三年獲首次編配單位為目標。平均輪候時間為約三年的目標,並不適用於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可見,作為香港房屋主要提供者的房委會,開宗明義將非長者單身剔除在輪候目標之外。由於房委會在計算平均輪候時間時無需考慮非長者單身,故在缺乏動機下,制訂各種公營房屋政策亦無需考慮單身人士住屋需要,導致現時一人住戶的困局。

 

配額及計分制背景

自2005年房委會引入「配額及計分制」,訂下每年最多2,000個配額予非長者單身,並引入計分制重新排序申請人的先後次序。自此,單身人士不再納入三年輪候目標,其輪候隊伍亦與一般輪候隊伍按照「先到先得」不同,申請人年齡反而成為配屋的關鍵因素。可是,即使申請人再多,但因為配額制下「封頂」,除導致不少單身人士上樓無期外,亦直接導致配屋分數不斷上升。結果,2015年,修訂配額及計分制正式實施,雖然配額由最多2,000個上升至2,200個,但卻同時將年齡所得的分數大幅提升,導致配屋次序變成純粹考慮年紀,50歲以下配屋幾乎變成不可能的任務。結果,不少非長者單身人士,那怕輪候時間多長,居住環境何奇惡劣,經濟環境不穩也好,也在新計分制下無法獲得編配,結果只能繼續在床位劏房掙扎求存。

 

單身申請被大量取消

截止2021年3月底,約有153,300宗一般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為5.8年;而配額及計分制的非長者一人申請有100,500宗。如果單從房委會數字,會觀察到非長者一人申請在過去幾年大幅縮減,令人誤以為非長者一人需求得以紓緩。不過,數字減少全因為政府大規模取消申請人資格,利用行政程序取消申請人資格,包括申請人未有收到覆核信件。

 

單是在2014-15至2018-19五個年度,被取消的非長者單身人士個案數目合共達25,130個,而且取消數目有按年上升趨勢,導致配額及計分制申請總數由2015年3月的140,600宗降至2019年3月的108,300宗,取消原因,主要是單人居無定所,所住唐樓又收信有問題,收不到房署的信,回覆不到房署的信件,就被取消。事實上,單單在2021年第一季,只有約200個單位編配予非長者一人申請。可見,非長者一人申請數目下跌,並非因為配屋政策妥當,而是因為大規模取消資格所致。

配屋分數一再提高,單身輪候公屋無期

非長者單身要上樓,先要其輪候分數達配屋要求。可是,即使申請人輪候多年,但配屋分數亦會隨著時間變動。例如,在2018年2月,當時的配屋最低分數介乎426-438分,但去到2021年6月,配屋最低分數介乎436分-455分。表面上,申請人在這段時間應獲得輪候分數40分,但配屋的最後要求同時增加至少10分,變相輪候年期一再延長。結果,申請人根本無法得知自己實際要輪候的時間,只能繼續在單位內無止境的等候。再者,既然2005年及2015年分别引入兩款配額及計分制,申請人亦難保房委會在可見的將來,會因為公屋供不應求情況下再次「搬龍門」,上樓分數彷彿變成一個數字遊戲,申請人的住屋需要卻淪為次要。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以下簡稱「社協」)一直關注非長者單身人士議題,並分別於2015年、2018年對非長者單身人士住屋需要進行研究調查,以了解他們住屋的需求及困境。為掌握最新情況及變化,本會於20207月至2021年7月期間進行是次調查,以探討非長者獨居人士最新住屋狀況。

 

  1. 調查目的

  • 了解基層獨居單身的經濟狀況
  • 了解基層獨居單身的住屋環境及其面對困難
  • 了解過去搬遷情況
  • 探討基層獨居單身的過去生活情況及對未來的信心
  • 探討基層獨居單身對房屋政策的意見
  • 比較近年基層獨居單身住屋狀況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