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研究發佈會新聞稿 (Chi Only)

 七機構公布2021年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結果 

疫情令無家者人數大幅上升至1,532人 

 中大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同路舍、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救世軍、聖雅各福群會、及Mercy HK今天(10月26日)公布「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結果。是次調查顯示,2021年全港無家者人數為1,532人,兩年間無家者的增長為18.1%。其中約有六成半(64.2%, 983人)為露宿者,一成半無家者(13.5%, 207人)是新冠疫情後居住於賓館的租客,稍多於兩成無家者(22.3%, 342人)為居住於非政府機構宿舍。 

「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於2021年7月9日晚上7時至7月10日凌晨3時進行,由超過300名來自19所大專院校學生及六間服務機構義工進行,全港分為80隊義工訪問隊,訪問的無家者包括在街上及公眾地方的露宿者,居住在宿舍/社會房屋的舍友,以及居住於賓館的無家者。當晚調查能接觸的無家者人數為1,103人,未能接觸倚靠街上露宿床位,機構滙報賓舘及宿舍匯報的住客人數為429人。有393人拒絕作答或回答殘缺不能分析,共收回問卷719份,調查回應率為65.2%,其中711份完成問卷可供分析,成功率為98.9%。 

調查發現下列主要結果: 

  1. 女性無家者的人數及比率出現明顯上升,佔無家者16.1%。無家者以中、老年為主,各有三成是51-60歲(31.3%)及61-70歲(28.7%)。被訪無家者年齡中位數為58歲。
  2. 有超過六成(63.0%)無家者居住於九龍西,一成半(15.5%)居於港島區,不足一成居於新界西(9.1%)及九龍東/中(8.6%)。有四分一(24.2%)無家者在公園/球場/停車場露宿,有約兩成(18.6%)居於賓館及另外六分一(16.4%)居於宿舍。
  3. 被訪無家者露宿時間的中位數是18月,平均數是46月。有約三分一(30.9%, 206人)露宿時間少於6個月;另有約四分一(23.6%, 157人) 露宿時間為6個月至兩年以下,兩者合共為54.5%。此外,有半數(51.2%)無家者是首次露宿。由此可見,自疫情出現後,在過去兩年間出現大量新加入露宿行列的無家者。
  4. 被訪無家者露宿的主要原因為租金太貴(47.2%), 失業,無法負擔住所(27.2%)及與家人/室友相處問題(16.8%)。只有不足兩成 (19.1%)無家者表示有足夠金錢去支付租金及上期去租房。有三成半(34.4%)無家者正在申請公屋,輪候公屋年期的中位數為3年。
  5. 收入來源方面,有四成半(45.3%)無家者有領取綜援,亦有四份一(23.9%)無家者有工作收入,另有兩成(20.5%)有接受慈善團體/志願團體幫助。有三成(31.1%)無家者有工作,其現在或最後一份工的每月收入中位數的8,000元,有兩成(21.1%)無家者的每月工作入息少於5,000元。有四分一(25.4%)無家者表示失業是因為新冠疫情所影響。有三成半被訪無家者(35.8%)表示曾離開香港居住或工作,現在回流香港;在上述曾離開香港居住及工作的251人中有四成多(42.6%, 248人)表示,但因疫情未能往返兩地。不少無家者因未能通關而被迫跌入無家的狀況,而經服務機構介紹往賓館居住的住客有很多屬於這個類別。
  6. 身體健康方面,有四成(39.0%)無家者有長期病患,有一成半(15.5%)無家者有身體傷殘。有半數(50.0%)無家者自評健康狀況為「一般」及「差」。在精神健康方面,有四分一(25.4%)無家者過去6個月有服用精神科藥物。有約三成(28.7%)出現抑鬱徵狀,有兩成半(26.3%)出現焦慮徵狀。顯示無家者的精神健康狀況值得關注。
  7. 有兩成(20.5%)露宿者表示有時及經常「被政府部門驅趕」;近兩成(17.9%)有時及經常「因洗地或灑臭粉而無法露宿」;亦有六分一(16.5%)有時及經常「被政府部門沒收個人財物」。

記者會上機構亦介紹了短暫失業個案、回流、女性、有精神健康問題、吸毒者及被驅趕無家者等個案,展視了不同無家者面對的困難和形成其無家狀況的原因。為改善無家者面對的困難,協助其重投社會及能有尊嚴的生活,我們對無家者的政策及服務作出下列改善的建議:

 

建議一:關注無家者健康需要,加設醫社合作的隊伍,安排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以外展形式服務無家者的精神健康需要 

  • 一般無家者求診動機通常較低,而公營醫療系統的等候時間很長,結果令部份無家者對使用公營醫療服務卻步,我們建議為無家者提供外展式及醫社合作模式的基層醫療服務。我們建議地區康建中心加強與露宿者服務機構的合作,跟進露宿者的健康需要。另外,建議如患有長期精神問題的露宿者經入住醫院治療後,應安排多專業會議,商討離院安排及之後治療,以防止現時醫療系統無法跟進無住址患者的狀況。

建議二:提供多元化無家者緊急住宿服務 

  • 現時基於疫情的關係,服務機構因此能夠獲得社會團體及人士的捐贈,為無家者提供緊急的住宿費用,協助無家者租住短期賓館。但捐贈有時限性,參與賓館亦可能隨著疫情放緩後便加房租,擔心以賓館作為臨時住宿場所並非長遠可靠的住宿方案。我們建議政府留意以賓館作為臨時住宿場所情況,並提供更多無家者緊急住宿服務選擇,如即時入住的免費短期住宿,以便銜接服務。同時,在設立過渡性房屋時,預留一定比例的宿位,用作緊急住宿服,並建議政府可於降低或不設公屋輪候年期,令合適入住的無家者可以有地方安居,直至與現行社福資源接軌。

建議三:即時增加資助宿位,延長資助宿舍住宿期,為無家者提供過渡性房屋 

  • 因為政府限制露宿者資助宿位住宿期一般只得半年,而私人市場的租金長時間高企不下。不少無家者均無法於短時間內尋得穩定的工作以及儲備足夠的資金應付私人市場的租金,而且露宿成因背後牽涉很多問題,並非半年時間可以處理。我們建議將接受無家者的宿舍住宿期延長至2年,以提供足夠時間讓住宿者有穩定的工作及有時間作出生活及生命的改變,以真正脫離露宿生活。另外,過渡性房屋住宿期一般為2年或以上,在申請建屋設計上應考慮單身人士需要,並預留一定比例給無家者,讓有能力工作的無家者可以透過過渡性房屋解決住宿問題。

建議四:增加公屋供應,加快配屋時間,增加過渡/社會房屋的供應包括改建工廈合適空置單位 

  • 無家者要的露宿主要原因是由於私人樓宇的租金太貴,雖然政府現正就劏房的租務管制立法,希望透過訂立標準租約及設置續租時的租金加幅上限,來限制劏房的租金加幅。但若廉租的房屋的供應未能增加,現時劏房住戶正在支付的過高租金並不會回落,在面對失業或收入不足時,劏房居民仍有被迫露宿的風險。要從根本上解決露宿者及無家者大幅增加的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要增加公屋的供應量,加快輪候人士的配屋時間。雖然政府在施政報告2021中表示未來幾年會增加過渡/社會房屋至2萬個單位,我們建議應同時儘快改建現成的工廈,這方法應較覓地再興建更快,以便在市區附近增加可負擔,有尊嚴的住屋供應,讓無家者能脫離露宿或必須居於短期宿舍的狀況。

建議五:政府須增加更多露宿者外展服務、康樂活動中心及提供資源工作職位的社會企業 

  • 對於近月有上升的露宿者趨勢,就資源運用上,期望政府給予資源分配的自由度,讓資助單位可按需要運用該筆撥款提供更適切的露宿者服務,運用資源時更具針對性,令各機構能根據自己的理念和能力為無家者提供合適和多元的服務。適切的社交及康樂活動、朋輩分享及支援小組、以及社群發展等介入,對於促進無家者的身心社健康以及改善其被邊緣化的狀況,均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建議政府在無家者集中的地區設立康樂活動中心,不單讓無家者建立更活躍的社交網絡,亦能成為聚腳點,讓他們能夠與服務機構有經常的接觸。此外,政府應提供更多額外資源,讓服務提供機構按使用者的需要及特性,設計及提供與工作相關的支援,包括技能訓練、義務或實習工作、兼職工作、全職工作等。讓機構直接聘請過來人於服務單位中工作,或開設社會企業提供工作及社交機會,能更有效讓服務使用者脫離無家生活。

建議六:政府須制訂友善的無家者政策 

  • 近年香港政府的行政手段包括圍封天橋底、晚上關閉球場或看台、公園黃昏灑臭水、甚至於清場時丟棄無家者個人物品。原因是本港現時並沒有法例或政策保障無家者的基本權益,同時無家者連基本的住屋權都未能得到保障。 然而,縱然政府積極驅趕無家者,無家者的數字在過去數年間不跌反升,反映政府一直以來對解決露宿問題所採取的方式並無實效,反而令無家者退縮,令服務機構更難發現及接觸有關無家者。政府必須制訂無家者友善政策,取消現時驅趕的做法,並應正面回應及處理無家者住屋、精神健康、福利、工作及社交等基本需要。

2021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