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失業勞工申訴會(Chi only)

疫情限制慘失業  基層勞工難生存

  失業援助基  及時救濟保勞工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基層失業居民召開基層失業勞工申訴會,批評香港政府自疫情以來,對基層支援極不足,第四波疫情限制更多及時間更長,卻零支援,簡直是見死不救!要求政府及財政預算案立即設立臨時失業援助基金,並改革在職津貼的申請資格,政府服務要加快及支援市民,在就業、培訓、經濟、房屋等方面立即為有困難的市民提供及時支援。

 

新冠肺炎病毒引發的持續疫情對經濟和民生的沉重打擊,情況史無前例。抗疫逾年,不僅市民生活與公共醫療衛生系統大受影響,在第四波疫情衝擊下,本港經濟和民生均受重挫。根據最新公佈的失業率(2020年10至12月),本港失業人口和就業不足人口已攀升至逾24.6萬人及13.4萬人,失業率升破自2005年以來近十六年來的高位,當中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等行業失業率上升至10.6%,情況尤其嚴峻。從統計數據可見,現時本港有近38萬名勞動人口面對失業及就業不足困境,足佔總勞動人口一成(10.0%),奈何高處未算高,在疫情持續下,政府推出嚴厲限聚和限制經營措施,各行各業大受打擊,停業結業比比皆是,短期內經濟難有起色,加上預計不少企業在農曆年後倒閉,預計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勢必再創新高。

 

雖然政府去年設立三千億元防疫抗疫基金,包括推行兩輪「撐企業、保就業」計劃,惟計劃亦已完結,支援亦是杯水車薪;非常時期、非常手段,面對未來更為惡劣的勞工市場,政府必須在下月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中推出適時支援措施,救勞工於水深火熱,為打工仔女續命。預算案必須以保障基層生活為首要考慮,善用財政儲備,在經濟下行是進行逆週期措施,並推出中長期財政政策,「到位地」支援基層及應對社會需要。

 

年度雖現財赤 仍應善用儲備

去年政府動用數千億元防疫抗疫,令2020/21年度原預算1,391億元,急增至估算約3,103億,財政儲備由2020/21年度年終的11,603億元,估計下跌至約8,500億元(截至2020年11底的財政儲備為8,419億元);假設因應各項措施,年度政府開支由2019/20年度的6,078億元,上升至估算的8,500億元,就是政府全年零收入,財政儲備仍能應付12個月的政府開支。雖然水平較歷年為低,但實際上當局仍有其他公共財政資源在有需要時使用,尤其現時外匯基金中在政府財政儲備外還有8,329億元累計盈餘(2020年11月底數字),因此政府是仍有相當大的空間在當前民困時繼續實施「逆周期」財政策略,包括增加開支以紓解民困,當中尤其重要是設立「失業及就業困難援助基金」。

 

放寬申領綜援資格支援甚微

過去一年,民間一直要求政府設立失業援助金,然而,當局一直以新計劃研究需時,拋出連串問題,包括: 資金來源、要否供款、受助對象、援助水平等議題,表示研究動輒最少一至兩年;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亦曾表示全世界沒有任何地方設立無供款、無審查的失業援助金,似乎香港亦不可能成為全球首例。因此,政府現行做法是主力透過現行綜援制度協助,有時限地放寬失業人士申領綜援的資產限額(以一人住戶為例,資產資格由原來的3.3萬元放寬至6.6萬元、4人家庭資產限額由8.8萬提升至17.6萬元)、豁免計算身體健全人士在保險計劃下的現金價值為資產(此項未實行)。

 

截至2020年12月,因失業領取綜援的個案增加至1.95萬宗,較2019年12月的1.25萬宗,實質增加不足7,000宗,逾24萬名的失業人士大部份沒有申請綜援。事實上,疫症下失業或就業不足人口來自各階層;政府不能單以低生活水平的綜援作為支援,應有扶貧之餘又有防貧的方法。再者,綜援申請人須以家庭為申請單位,不少失業人士即使合資格,或因家人不願申領或文件不足等原因卻步;加上社會對申領綜援普遍存有負面標籤,市民大多拒抗尋求協助,導致綜援支援甚微,無助回應目前經濟困境。

 

放寬職津工時應要做,但無助失業人士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表示,政府並無計劃推出失業援助金,但會考慮降低在職家庭津貼的工時門檻。無可否認,現時就業不足情況增加,放寬工時某程度能協助工時減少的就業不足勞工,然而,由於在職家庭津貼工作手續繁複,導致申請人數一直處於低水平。根據上月發表的《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18年4月實施改革後的在職家庭津貼,雖曾修改多項申請資格,惟截至2020年10月底,累計僅約76,700 個住戶(即254,100 人,包括100,300 名合資格兒童)受惠於職津計劃,相對逾66.4萬名非綜援在職貧窮人口而言,受惠人數不足四成(38.2%),受惠家庭可獲金額亦劃一及不高,令扶貧成效並不顯著。因此,放寬工時雖有助更多市民受惠,觀乎以往申請情況,受惠人數仍少及力度仍不足!

 

再者,現時24多萬失業人士因疫症持續而失掉飯碗,既然沒有工作,便沒有工時可言,降低申領職津門檻只能有助開工不足者,對失業者無幫助。

 

基層勞工失業遠較官方數字嚴重,建造業、飲食業重災區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基層就業及扶貧計劃,以劏房籠屋板房勞工為主要服務對象,居住地區包括深水埗(59.8%)、油尖旺(24.1%)、官塘區(5.7%)及荃灣區及其他區(10.5%),在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接觸1,588戶基層勞工,勞動人口1,980人,58.2%為男性、41.8%為女性。

 

22.7%為1人家庭,19.8%為2人家庭,24.6%為3人家庭,27.8%為4人家庭,6.2%為5人家庭,0.8%為6人家庭(表一),家庭人口中位數為3人。婚姻狀況, 7%單身、73.4%已婚、3/2%分居、15.2%離婚,1.1%喪偶(表二)。教育程度方面,0.2%無受過教育、13.2%小學程度、79.7%中學程度、6.9%專上教育程度(表三)。

 

就業狀況,36%失業,57.9%開工不足,2.4%因健康或照顧子女未能工作,只有3.7%的有全職工作,無受疫情影響(表四)。

 

每月收入方面,15.3%的收入是$0,14.2%是$5,000或以下,24.5%收入介乎$5,000至$10,000,28.1%介乎$10,001至$15,000,16.1%收入介乎$15,001至$20,000,2.5%收入介乎$20,001至$25,000,0.3%收入$25,000(表五),收入中位數為$4,800。行業方面,20.8%從事飲食業,39.3%建造業、5.2%物業管理、1.4%酒店及旅遊業,5%運輸及物流,零售業10.6%,清潔工8.8%、文員2%等(表六)。深水埗區勞工,最多人從事的行業為為建造業、廚房、侍應,平均收入為$9,919,租金為$4,833,失業率為24.2%,官塘區勞工,最多人從事的行業為為建造業、清潔、廚房,平均收入為$10,034,租金為$5,137,失業率為23.08%,油尖旺區勞工,最多人從事的行業為為建造業、清潔、侍應,平均收入為$8,261,租金為$4,397,失業率為31%,油尖旺區的失業及開工不足情況最嚴重。(表七)

 

從資料顯示,基層勞工的失業率及開工不足率較全港數字為高,建造業及飲食業更是重災區。

 

基層勞工山窮水盡,欠債欠租,日子難捱,政府見死不救!

本會接觸近萬名基層勞工,經過一年的疫情,在政府不斷的限制下,愈來愈少工作,不少已積蓄快花完,大家都在勒緊肚皮過日子,有些迫不得已拎綜援,但更多的是不想拎綜援,或有些因文件問題或家人不肯未能申請綜援,有些要欠債欠租,有些大房搬細房,劏房搬床位,甚至露宿街頭,三餐不繼,狀況慘不忍睹!

 

尤其是第四波疫情,政府的限制時限更長,迄今已個多月,影響更深,不少商鋪應聲而倒,基層勞工亦立即被停工或被炒,可惜政府零支援,援助方案嘆慢板,迄今無任何援助方案,基層勞工陷入深淵,政府卻見死不救,令基層勞工很憤慨!

 

政府部門在家工作勞工失業搵工及培訓難

為了減少人流,政府公務員實施在家工作,結果對市民的服務也延遲了,包括:綜援、勞工、培訓等,結果失業人時需要搵工、經濟支援或入讀再培訓課程以轉行,都未能及時找到服務,有些部門影響外判工的開工,令基層勞工感到很無助!

 

疫症令基層陷入絕境,失業比疫症更加可怕!

本會平日探訪籠屋劏房,很多人要上班不在家,現時大部份在家,籠屋八成多的住戶都失業,大家都愁眉苦臉,一開門,一屋十多人,一張張熱切盼望的臉孔,以往表示有工作不需要幫助的,現時都開工不足或已被裁員,他們都會湊過來問:「有超級市場劵嗎?有飯票嗎? 那怕只是幾張的飯票,他們都很高興,似乎生活困苦比疫症更加可怕!

 

有孩子的家庭,除了愁租金及三餐,還要為子女在家網上學習、無電腦及上網不夠流量等問題而煩惱,最苦的是媽媽,因要在家照顧子女而不能上班,既減少收入,又要千方百計四出申請免費口罩、食物、學習用品,以求省下錢交租及水電費;很多媽媽都說就快崩潰了,實在撐不下去!

 

貧窮人口增加,勞工脫貧無望

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原本已嚴重,疫症更令基層陷入絕境,有些本來不屬基層的,也跌入基層。扶貧委員會日前公佈最新的貧窮報告,2019年本港貧窮人口多達149.1萬人(2018年為140.6萬)(政策介入前),貧窮率高達21.4%(2018年:20.4%),以恒常現金計算政策介入後,仍有過百萬名窮人,貧窮人口和貧窮率均創近十年新高,情況嚴峻,就算加上一次過資助及福利援助,仍有64萬人身陷貧窮困境。2020年在疫症下,狀況更慘,貧窮數字必再攀升。以往政府將發展經濟奉為圭臬,認為市民只要有工作,可靠自力脫貧;但近十多年來經濟持續增長,貧窮人口卻不跌反升。基層收入趕不上物價增幅,說明勞工無力透過就業脫貧,愈來愈多市民生活陷入困境。可見在今日的香港,單憑個人的力量,實在難以脫貧。打工仔看不到未來,由盼望變為無望。

 

建議:

  1. 保勞工 設立「失業及就業困難援助基金」

疫情持續打撃勞工就業和民生,短期性的失業及就業不足人士援助至為重要。因應現時迫在眉睫的非常困境,本會呼籲當局儘快設立「失業及就業困難援助基金」,協助因疫情關係而失業或嚴重就業不足的人士,簡單而快捷地提供接近其原有收入的財政援助,以彌補其就業收入損失,令他們過渡經濟困境。受惠對象: 過去兩年曾受聘或自僱的勞工;申領「基金」一個月前失業或嚴重就業不足(即工資減少不少於五成)的人士。「基金」不設入息及資產審查。發放金額:  

失業人士:可領取失業前申報工資的八成,上限16,000元,為期最長六個月。舉例來說,若失業每月入息為一萬元,每月便可領取津貼8,000元。

嚴重就業不足人士:可領取失業前申報工資與現時工資之差額的八成,上限16,000元,為期最長六個月。為達致彌補勞工的工作收入損失的目的及鼓勵就業,「基金」不會因現有工資作出任何扣減。例如:申請者由月薪10,000元下跌至4,000元,收入下跌6,000元,每月便可領取4,800元。

 

財政承擔: 參考最新就業數據顯示,以約250,000人失業及140,000人就業不足推算,初步估計未來一年「基金」受惠申請人數約40萬人。以每名受惠人平均每月獲津貼12,000元、領取最長六個月計算,預算案就此作出300億元非經常開支承擔已足夠。

 

現時世界各國已設立不同形式的失業支援方案(包括:失業保險、失業救濟金等),當中包括是否供款、有沒有資產審查等討論。現時建議成立的「失業及就業困難援助基金」,正好可作為試點,探討日後如何設立長期性的「失業援助金計劃」,回應社會中有一定失業人口的新常態,為失業或就業不足者提供適時的經濟支援。

 

(2)    其他短期紓困措施:

  • 除了以上的重點失業與就業困境援助建議,本會認為新一份預算案也應推出其他支援基層的紓困措施,包括:(1)為社會保障、低收入家庭、交通津貼及學生資助全額或半額的受惠人提供額外的2個月支援津貼;(2)為公屋租戶提供租金寬免;(3)在原有關愛基金近期推出的兩輪「非公屋、非綜援低收入家庭津貼」(N無津貼)基礎上於2021年內再提供多一次「N無津貼」;及(4)立即調整在職家庭津貼金額及放寬申請條件,包括因應當前失業和開工不足情況而調低所須工時規定,非常時期,例如因政府的社會活動限制命令而被迫不能上班,甚至應豁免工時,此外,兒童津貼應與工時脫鈎。
  • 為半日制再培訓課程提供津貼,並擴闊可獲津貼的受助人範圍
  • 增加再培訓課程及可連續參加,疫情期間,再培訓局應儘量開班,部份可以網上進行,並應庶有困難的失業人士提供網上學習用具支援。
  • 增加持續進修基金金額及擴闊範圍,包括: 各項有助基層就業的牌照課程及考試費,例如:貨車、急救、電工等。

 

(3)    土地供應與房屋政策:

        重新整理未來10-20年的土地供應預計情況,盡快開拓更多興建住屋的土地,並研究其他拓展增加房屋供應用地的可行模式。

‧進一步加強政府在發展過渡性房屋方面的角色,包括連同早前已承諾資助興建的15,000個單位,再開拓興建多15,000個單位(即未來幾年合共推出不少於30,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而為此政府應再額外投放83億元財政資源以推動過渡性房屋發展。

‧面對現時超過20萬基層市民居於劏房等分間及不適切居所的嚴峻情況,政府有責任透過立法及財政措施以保障基層私樓住戶的租住權、重新訂立租務及租金管制,並設立租金津貼,並恒常派發非公屋非綜援津貼予未能受惠於租金津貼的人士。

 

(4)    扶貧:

        訂立減貧/滅貧綱領及目標,爭取在今屆政府任期內減少本港貧窮人口至指定水平(如不多於50萬人,即將政策介入後的現有貧窮人口於未來幾年間減半),並應特別針對避免跨代貧窮而對貧困兒童提供更充足的保障;

‧繼續優化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並向負徵稅方向發展;

‧因應人口老化,推動更完善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 創造多元經濟及就業機會,尤其是基層工重,並發展社區衛生、健康、服務、照顧的就業機會

 

‧善用財政儲備,適時為各弱勢社群提供補貼和支援

 

(5)    改革綜援安全網、檢討綜援各項特別津貼項目:

        調整綜援標準金額計算方式並增撥資源落實

‧重設長期個案補助金;

‧調高可豁免入息上限至總額6,000元(首3,500元不扣減,隨後5,000元扣減一半),受僱於全職工作後的豁免入息期限增加至三個月,將兩年一次豁免機會增至三次。

(6)    全面回購港鐵,改革管治降低票價。

(7)    停止外判公共服務。

(8)    盡快取消強積金對沖,加強保障勞工權益。

(9)    確立平等教育權  增加大學教育資助。

(10)  善用政府儲備,繼續「逆周期」財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