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回應財政預算案新聞稿 (Chi only)

新移民互助會

疫症非常時期,每個香港市民經濟及身心都受影響,都要共同抗疫,基層收入低更困難及脆弱,更需要紓貧解困措施,但今次財政預算案一萬元的現金紓困措施只惠及永久居民,新移民互助會批評政府忽視約20萬在香港一起努力的新移民的需要, 她們有來自外國的,亦有來自內地的,大多是女性,大多因與港人結婚而移居香港,其配偶大多是基層的香港永久居民,她們一直默默在香港努力工作及照顧香港家庭,大多是做辛勞的基層工作,有些香港配偶不能工作,她們工作撐起頭家,不惠及她們是非常不合情亦不合理。

 

新移民互助會指出現時疫症影響無分彼此,政府在現時儲備充足下,應將一萬元紓困津貼惠及新移民,不然這些新移民無力抗疫,亦會影響其香港永久居民家人及社會,而且她們不少是基層家庭,在這非常時期更需要支援。

 

近年社會流傳不少對新移民的負面標籤,尤其是內地來港團聚的新移民,例如: 不少人都以為九成新移民領取綜援、甚至公然標示新移民是蝗蟲、霸佔公屋資源、學歷低、搶香港人飯碗等,但事實上,翻閱政府最新數據,新移民領取福利的數字一直偏低,只有5%。

 

根據過往多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調查,七至八成的新移民都曾直接接受歧視,而近九成(89.9%)受訪者無論有無親身受過歧視,都認為香港存在歧視新移民的情況, 一半受訪者(49.0%)表示在就業過程中受到歧視,導致工作時工作量較多、工資較低,25.3%感到工作壓力大、負擔重,10.3%表示因壓力或不公平對待而失去工作。這直接影響新移民改善經濟及就業的機會,同時,調查發現一成多(11.7%)新移民子女被同學或其他小朋友排擠,所以43.1%受訪者擔心受歧視的環境不利子女成長。

 

新移民互助會表示新移民在香港已面對不少歧視,政府不應再帶頭分化或歧視,不應令新移民成為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

 

過往香港過於追求經濟發展,沒有相應的社會發展政策,例如: 缺乏租金管制、物業空置稅、公平競爭法、土地發展遲緩等,結果貧富懸殊、樓價高企、租金昂貴、房屋炒賣嚴重,造成有屋無人住,有人無屋住的怪現象,醫療忽視發展基層醫療,過份倚賴醫院服務,加上人口老化,又雙非來港產子、自由行大增,又沒有增加人手配合,本地醫生又反對外聘海外醫生,私家醫院又吸走很多醫護人員,結果公立醫院爆煲,醫護人手不足、公私型房屋供應及社會福利不足等問題存在香港幾十年,這才是香港結構性矛盾的根源。問題在於政府沒有作出及時規劃及配套支援,這些問題都不是單程證新移民所引致,諉過新移民,既妄顧國際人權,亦錯誤評估社會問題,不利香港發展!

 

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第二條第二段:「本公約締約國承允保證人人行使本公約所載之各種權利,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見或其他主張、民族本源或社會階級、財產、出生或其他身分等等而受歧視。」

本會強烈要求政府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新移民,一萬元紓困津貼應惠及非永久居民(可參考2008年政府透過關愛基金派發6,000元計劃之定義(即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海外來港留學學生、持工作簽證來港人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