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長者中醫需要調查發佈會 新聞稿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社協)及香港老人權益聯盟 (老權) 長期關注弱勢社群健康權益,社協及老權留意到勞損及慢性病普遍,加上疫情及長新冠下,基層長者極需中醫服務,惟公營中醫服務不足令貧窮長者求醫無門,故於2022年2月訪問149位基層長者了解其中醫需要。調查發現六成基層長者近期有向中醫求診,每月求診2.7次並平均每月花費$637元於求診,$378元自購成藥,九成(91%)基層長者表示因經濟能力延誤求醫。現時雖有資助中醫服務,惟只有四成(39%)長者知悉,及八成(83%)長者表示預約困難,逾半(56%)受訪長者認為$120元的收費負擔沈重。此外,調查發現逾三分一(36%)長者於單次購藥中曾花費逾一千元,亦有三成(29%)長者曾在購藥後感覺被騙。

            就此,社協及老權促請當局立即增加中醫門診數目及診症名額,調整收費至$50元與醫管局門診睇齊,並引入豁免機制惠及低收入家庭。另外中醫診所營運不一,必須加強統籌及管理,劃一服務及設立統一預約熱線等便利長者預約。中期需加強中醫藥社區教育,擴展醫管局及地區康健中心,現時局限於中風及痛症等的有限服務,並長遠為中醫藥於本港的長遠發展定位,增加資源及系統化服務,分流現時公營醫院的壓力及與現有服務互補。

 

調查背景

            基層長者長年胼手胝足,年老時面對勞損及長期病,近月更飽受疫情及長新冠煎熬,研究顯示,基層長者是最常向中醫求診的群體,服務需求不容忽視。2018年施政報告宣佈將中醫醫藥納入香港醫療系統,並為合資格香港居民提供資助中醫門診服務,此外本港首間中醫醫院將於2025年啟用,引起市民對於香港中醫政策關注。近日當局宣佈將委任「中醫藥發展專員」,統籌中醫藥發展,並於「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中提及,需進一步探索及加強中醫藥於基層醫療健康的定位。惟社協和老權觀察,公營中醫服務不足,基層長者向中醫求診有巨大經濟壓力,另外,自行購買中藥材和中成藥情況普遍,如常見購買安宮牛黃丸等名貴藥,長者自費藥療安全性及有效性亦存疑。有見及此,社協及老權於2022年初對149名基層長者進行問卷調查,期望透過調查,針對性了解基層長者對中醫服務的實際需要,促請當局盡快於短中長期發展服務

 

主要調查結果及分析

 (身體較差,勞損嚴重,六成基層長者需睇中醫每月平均2.8

調查結果顯示,過去三個月有看中醫的長者佔60%,平均看中醫8.3次,即每個月看2-3次。有一成(12%)長者以中醫為最主要的求醫途徑,以及有六成半長者(65%)首選中醫為主流西醫外,主要的輔助醫療。調查中近八成(76%)基層長者認為中醫相比其他醫療種類的優勢在於中醫能夠調理身體,六成(59%)基層長者則覺得中醫比西醫更能夠改善病情,另外有51%基層長者認為中醫的優勢在於副作用較少。

值得留意的是,有高達63%基層長者就痛症向中醫求診。相比中醫藥研究團隊指出全港市民有32.1%就「骨、關節和肌肉系統病類」向中醫求診,高出近一倍[1]。此外,調查發現逾半基層長者自評健康為差(53%),相較全港長者中只有一成(9%)長者自評健康為差[2],同時七成半(76%)基層長者認為中醫相比其他醫療種類的優勢在於中醫能夠調理身體。總括而言,基層長者可能因較體弱而較需要以中醫藥改善體質,並因基層長者普遍長時期從事體力勞動工作,造成身體勞損,較需要以中醫去舒緩和改善痛症。過去數年本港飽受疫情煎熬,不少長者因染疫受長新冠困擾,社協及老權估計,疫後長者對中醫服務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中醫藥開支每月逾千元,九成長者因貧窮延遲就醫

            在基層長者對中醫服務的負擔能力方面,受訪者長者平均每三個月求診6.5次及每次$294,推算每月開支為$637元。加上在自費購買中醫藥方面,長者一個月平均花費$378,如長者同時求診及自購中藥補充,則每月開支逾千元。調查中長者均為基層,43%長者收入來自綜合社會保障援助, 38%長者收入來自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生活費每月只有不足四千元,可見中醫藥服務為基層長者帶來沉重的負擔,部份長者只好四處輪候部份免費的慈善民間中醫服務或延誤求醫。

超過九成(91%)基層長者表示,會因為經濟壓力而窒礙了他們去看中醫,在選擇中醫服務的考量方面,最多基層長者最看重中醫服務的價格,佔58%,其次為中醫服務的效果,佔35%。由此可見,雖然政府多次強調設有香港醫療安全網,保障市民不因經濟原因而無法獲得適切治療,惟因中醫並未完全納入公營體系,基層長者仍因貧窮而求醫無門。

 

(名額少預約難收費貴,資助中醫服務嚴重短缺

現時醫管局於全港十八區設有中醫教研中心,提供資助中醫服務,領取綜援的市民獲免費服務,表面上基層市民已獲中醫保障。然而,調查發現該服務存有巨大不足,只有不足四成(39%)市民知悉資助中醫服務,因該診所有部分自付盈虧服務,故不少長者誤以為診所需要收費。此外,由於中醫診所並無醫管局的收費減免機制,故非綜援貧窮家庭未收保障,尤其診所收費$120元比醫管局門診治50元收費高出2倍多更令貧窮家庭卻步,逾半(56%)受訪長者認為$120元的收費負擔沈重。

在預約服務方面,八成基層長者表示預約政府資助中醫服務很困難(53%)或困難(30%),有九成長者認為名額短缺(30%)或很短缺(61%),因現時中醫診所未有中央預約系統或熱線,各區診所各行其是預約方式不一,部份更要求長者清晨親自排隊預約,舟車勞頓。本調查結果顯示有四成(41%)長者縱使知道有服務但未曾使用過,可能正因預約非常困難。總而言之,公營中醫服務本已宣傳不足,更有收費貴、預約難等重重關卡,即使能獲資助服務,在名額短缺下長者反映覆診間隔長達一個月。如長者面對慢性病如長期痛症,中風後康復等等實如隔靴搔癢。

(四) 一知半解藥石亂投,逾半長者買牛黃丸所費不菲

調查結果顯示,近三分之二(67%)的基層長者在過去半年都有自行購買藥材/中成藥作保健、調理身體或自我藥療,每月平均花費$378。社協及老權觀察,部份基層長者因為經濟考慮,欠缺公營的中醫服務而自購成藥。然而基層長者欠缺中醫藥教育,往往藥石亂投,更有無良商人騙財及哄騙濫用醫療券等。調查顯示,四成(37%)長者沒有途徑獲得中醫藥知識,最多長者的中醫藥知識來自親友分享(43%),只有一成長者由專業書籍(3%)、參加中醫講座(2%)或向專業中醫(9%)獲得較可信的中醫藥知識。

調查發現逾三分一(36%)長者於單次購藥中,曾花費逾一千元,亦有三成(29%)長者曾在購藥後感覺被騙,加上本會過去多次揭發涉及中醫藥的醫療券騙案,可見長者自費購藥面對不少風險。舉例而言,本調查就常見昂貴中藥安宮牛黃丸深入調查,發現有五成半長者曾有購買,而平均花費高達近$1690元。社協及老權認為,基層長者經濟能力有限,卻花費巨資購買一知半解的中藥產品,其中更曾涉及長者誤服誤用,商人瞞騙誤導的報導,情況極不理想[3]。

 

(五) 基層醫療藍圖欠中醫,資源投放一比九十九

            綜合以上調查結果,社協及老權認為基層長者老病貧,極為需要中醫服務,同時在公立醫院爆滿及「治未病」的基層醫療嚴重不足下,中醫更是不可或缺,可惜九十年代以來中醫藥發展仍是路漫漫。在政策定位上,政府於2014年起推出中西醫協作,目標之一為探索中醫藥於醫療系統定位,惟至今已探索近十年,政府於本月公佈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中,仍只空言加強中醫藥角色及繼續「探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與中醫藥進一步產生協同效應的機會」,未有具體措施。同時在資源投放上,對中醫藥發展投放極為有限,與主流西醫對比實為一比九十九,令服務名額、診所數目、中醫師薪酬等等均捉襟見肘,基層長者無奈自費求診或自行購藥,每月節衣縮食。

 

政策與服務建議

(一)    立即增加資助中醫診所及名額,收費及豁免機制與醫管局同步

            基層長者求診中醫面對重重關卡,雖然施政報告指出將增加服務名額,惟業界反映目前的中醫服務量已近飽和,加上18間中醫門診與醫管局七十多間門診仍有巨大差距,長者求診或需長途跋涉,故社協及老權認為必須增加診所數目及診症名額,同時按需要加強治療密度,以備人口老化下進一步提升中醫服務。同時,在收費方面必須調整至$50元,與醫管局門診睇齊,亦需引入豁免機制,以惠及其他低收入家庭。

 

(二) 中醫服務完全納入公營醫療,建立中醫基層醫療系統

            目前中醫診所服務由不同非政府機構營運,在資源分配、預約方式、服務質素、所用藥物、人手待遇及宣傳等等各方面均存在差異,各營運機構在受資助服務下仍各有自付盈虧服務,存在營運壓力,基層長者在預約及接受服務方面亦無所適從。社協及老權促請當局加強統籌及管理,設立統一及透明的制度,例如劃一預約熱線及方式、開放時間、藥物名冊、接需要分流、覆診及轉介系統等等,並公佈服務數據,令服務使用者能更清晰、更公平地使用政府資助中醫服務。

 

(加強中醫藥基層醫療教育,擴闊現有服務範圍

        除門診服務外,有見於中醫藥已被廣泛使用,當局須加強社區中醫藥教育,將中醫藥納入衛生署及地區康健中心等基層醫療健康推廣活動,如設恆常的社區中醫講座及加強大眾媒體宣傳,提升市民認知及中醫藥健康素養。同時,現時康健中心基層中醫藥服務非常狹窄,只包括腰背痛等數種疾病; 於醫管局的中西協作計劃,只覆蓋痛症及中風等。社協及老權建議,可在基層醫療及醫院服務層面,擴闊中醫藥服務範圍,包括皮膚病、精神健康、腸胃病及體質辨識及調理等等項目,與主流服務相輔相成,並有助分流病人及減輕醫院壓力。

 

(四)  為中醫藥發展制定長遠定位,中西並重加強市民健康

            整體而言,中醫藥於本港發展具備不少潛在優勢,根據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中醫人手充足,可補充極度緊拙的醫療人力資源; 同時根據香港教育大學研究,近半中醫使用者以預防性調理為求診目標,故此「治未病」原則與基層醫療健康吻合; 另外,中醫對治療部份如長新冠、長期痛症等症狀存在優勢,可補充現存醫療系統不足。社協及老權促請當局明確為中醫藥於本港的長遠發展定位,增加資源及系統化服務,並開發新服務範疇,發展如公私協作等資助計劃,與現有服務互補。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香港老人權益聯盟

2022年12月

 

[1]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中醫藥研究團隊(2021)香港市民與中醫藥使用情況

[2] 政府統計處(2017)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 63 號報告書

[3] 東方日報(2020): 中藥店涉違規銷售 誘老婦花3千元醫療券買2顆安宮牛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