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意深化改革 民生持續改善」—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回應2025年施政報告新聞稿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發表第四份施政報告,《2025施政報告》題為:「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施政報告以經濟和民生為主軸,強調經濟發展是以改善民生為終極目標,反映政府重視深化改革,上至「部門首長責任制」,下至市民大眾、弱勢社群的生活環節亦有著墨,充份體現當局心繫民生的施政目標。除了強調「一國兩制」屬制度性優勢、須鞏固香港在各中心的國際地位、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外,施政報告尤其闡述如何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報告以「壓軸專章」臚列改善民生措施的九大面向。改善民生決心值得肯定,個別惠民措施亦回應民意作出優化,惟力度尚待加強。現就各政策回應如下:
- 房屋聚焦助置業 未回應劏房戶當前困境
在民生措施方面,施政報告首要提及房屋及土地供應。值得肯定的是,未來五年總體公營房屋建屋量(包括簡約公屋)較早年大增約八成;隨著未來數年公營房屋落成量增加,未來綜合公屋輪候時間亦可略為縮短,惟平均輪候時間仍逾5年,單身人士更長,奈何今年施政報告,似乎已將公營房屋供應聚焦於協助市民置業(包括: 調整居屋綠白表配額比率、增加白居易名額、未來增建居屋及綠置居較大面積單位數目、乃至推出長者業主樓換樓計劃等);就算報告有提及「簡樸房」規管制度立法實施,似乎未有處理當前仍在水深火熱的劏房戶之困境。報告未有建議設立或研究規管起始租金;當局應重設現金津貼計劃,支援劏房戶每月高昂租金開支。除了規管劏房外,目前仍有逾五千人居於籠屋、床位等不適切居所,當局亦應一併考慮如何完善對床位寓所的規管。
- 煞停發展「明日大嶼」 不利增加土地儲備
土地供應方面,特首表示未來十年所需約2 600公頃「熟地」已準備到位,既能建立土地儲備,又能滿足發展需求,似乎以往提及發展「明日大嶼」(中部水域人工島)已屬不值一提。本會認同成立由行政長官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北都作為中期土地發展地區及土地供應主要來源,應在安全、省時、省開支的原則下,拆牆鬆綁,靈活提速發展。然而,作為中長期的發展部署,當局不應完全停止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發展工作,相反,人工島應作為長遠土地儲備,以及港深兩地連接路線(由港島金融中心連接至人工島,再上連到北部都會區、以至連接至深圳前海),發展人工島關係到未未數十年香港社會總體發展,策略上絕不應煞停或擱置。
- 收緊補充勞工計劃可取 應設配額保障本地勞工
為確保本地就業優先,本會歡迎當局從善如流,修訂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時將要求,包括: 僱主進行本地招聘時間由四星期延長至六星期,期間必須每周參加一次勞工處舉行的實地招聘會;以及實行更嚴格的人手比例,由現時以每名申請僱主的所有職位為基礎計算,改為以申請職位計算。然而,有關優化措施只適用於申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而非所有26個優化補充勞工計劃工種。為強化保障本地勞工就業,當局應將上述新措施適用於所有優化補充勞工計劃。另外,因應當局已展開人力推算中期更新,預計在2026年完成,當局應作超前部署在有最新數據前,先行暫緩失業率較高行業的輸入外勞申請,在獲得最新資料後,按不同工種設定輸入勞工配額上限並恢復輸入勞工,減低對本地勞工的沖擊。
- 持續深化醫療改革 完善減免及創新藥械機制
本會歡迎當局持續深化醫療改革,範疇包括「醫療、醫藥、醫保」。「醫療」方面,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公營醫療服務將於2026年1月1日起開始加費,最受影響的基層市民及中下階層長期病患者十分憂,必須完善收費減免機制,期望可上調二人住戶的申請門檻至住戶中位數125%、豁免領取長生津的一、二人全長者住戶的醫療收費、精簡申請程序等。
「醫藥」方面,醫管局將成立「引進創新藥物及醫療器械辦公室」,將符合病人利益及具成本效益的創新藥械主動引入香港,另外又將增加安全網藥物,對病人而言無疑是好消息。不過加快引入創新藥械,如需病人自費,病人只能望門興嘆,因此期望當局盡快將創新藥械列入安全網甚至專用藥物。因此,醫管局宜就藥械的療效、成本效益及藥物涉及的社會價值等三方面,制訂清晰計算機制,便利醫療藥械企業申請。
- 精準扶貧未見新猷 深化識別其他貧窮群組需要
在處理貧窮問題方面,現屆政府強調精準扶貧,識別單親、劏房戶和長者為目標群組,本會歡迎施政報告宣佈增撥資助「共創明『Teen』計劃」活動、「社區客廳試行計劃」、「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等扶貧項目,以擴大受惠人數。各扶貧項目對受惠者確實很有幫助,當局應儘早公佈《香港精準扶貧工作成果報告》,並從整體扶貧效益角度分析項目成效(poverty impact assessment),檢視特定扶貧社群的需要及挑戰,而非個別服務計劃成效(program evaluation)等,進一步制定精準扶貧策略。當局應重設貧窮線,全面檢討本港的貧窮狀況和各項扶貧措施的成效。除上述三個貧窮群組外,精準扶貧政策亦應涵蓋其他貧窮組群(例如: 殘疾人士、危疾重疾人士、少數族裔、新移民家庭等等)。除住戶特徵、就業及收入情況、受惠於政府現金福利的情況、居住環境、租金負擔、撫養負擔及其他等面向以外,當局更應針對各扶貧面向訂定相應的扶貧績效指標(即扶貧「KPI」)。
- 離開綜援現金計劃可取 需相應支援服務配套
政府試行新措施,為離開綜援計劃並符合資格領取在職家庭津貼的住戶提供有時限現金獎勵,新建議可取,但亦同時要具相應配套,消除不利重投職場因素,例如: 個人技能提升、協助照顧兒童及長者等,並考慮降低每月工作時數要求,務求建立受助人工作習慣,從半職轉至全職的適應階段,分層設立不同津貼額,才能有效地逐步鼓勵就業。
- 三層應急機制恆常化 應深入處理學童壓力成因
在加強支援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方面,本會歡迎施政報告宣佈將三層應急機制恆常化,除了中學生,亦擴展至高小學童,踏出正確一步。與此同時,除了增加資源協助全港各中小學推行《4Rs精神健康約章》,更應全面檢視疫後學童壓力來源,包括: 家庭關係、學習壓力、朋輩相處及未來規劃等各方面支援,在學習方面,當局應檢視現行課程內容及考測安排,讓學童能平衡學習與成長需要健康成長。
- 研高齡化對策正確 助銀齡就業立法禁年齡歧視
為應對社會高齡化挑戰,政府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除了涵蓋安老、醫療、房屋、文化康樂、樂齡科技等,亦會考慮推動銀髮經濟進一步發展,並會諮詢安老事務委員會。本會認同上述方向,事實上,不少長者仍有一定勞動力,希望持續投入職場,長者獲得持續收入,亦有助促進銀髮經濟。為此,工作組應著力「釋放」銀色生產動力,吸引長者投入勞動市場。因應長者健康及家庭需要等,當局應鼓勵職場中引入較彈性上班時間,並為聘用長者的僱主提供額外稅務優惠,鼓勵聘用更多長者。在政策上為僱主提供聘用長者的誘因。當局可將「再就業計劃」及「中高齡就業計劃」恆常化,並為重投職場的較年長基層僱員持續提供再就業津貼,並延長津貼期。與此同時,當局亦應立法禁止年齡歧視,為長者締造年齡友善的就業環境。
- 安老及照顧支援未見新猷 增設照顧開支津貼
在安老服務方面,施政報告只是如常稍為增加安老宿位、社區服務照顧劵、院舍服務照顧劵等,未見服務新猷,支援康復人士的措施亦只是稍增服務名額。在支援照顧者方面,2024年政府提出建立「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資料庫」,目前仍只初步連結社署、醫管局和房委會數據,識別較缺乏社區支援的高風險護老者、殘疾人士照顧者和獨老或雙老住戶,並調遣關愛隊進行探訪。過去一年,社會已先後發生多宗長者及護老者悲劇,當局應盡快建立及完善資料庫,就如何使用資料庫制訂指引。此外,現有領取綜援及傷殘津貼的照顧者仍未能申領照顧者津貼,當局應檢討在綜援及傷殘津貼內,增設照顧開支津貼。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謹啟
二零二五年九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