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婦女就業及照顧情況研究報告》發佈會

疫情學校停課及半日 託管服務暫停又減少
停課停工手停口停 基層媽媽極度貧困

1. 前言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及婦女就業關注組發佈最新《疫情下婦女就業及照顧情況研究報告》。反映新冠疫症下學校多番停課及改半日課,疫情高峰期社區託管機構大多暫停服務,致使基層婦女無奈辭工留家照顧子女,令婦女及其家庭更陷入貧窮。而婦女疫下照顧家庭時間更高於各國,壓力超標。本協會促請政府盡快訂立疫情託管安排及長遠兒童照顧者政策,優先給予低收入家庭入託,讓失業或開工不足基層婦女出外工作,釋放勞動力及減輕照顧壓力,減少婦女貧窮。

2. 調查背景

按政府扶貧委員會2021年發佈《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本港最新貧窮人口達165.3萬,貧窮率達23.6%(政策介入前),較前年增加16.2萬人。女性貧窮人口由806,000飆升887,000,貧窮率增至24.2%,上升2.1%[1],升幅較以往高,更比男性貧窮高。女性失業率由2019年2.8%上升2020年5.7%,急增一倍。可見,女性貧窮嚴重,值得關注。

3. 調查目的

為了解基層婦女在疫下就業及照顧情況,本會分別於2022年1月至2月、2021年7月至8月及2022年3月進行了三個調查,共訪問了200名基層婦女、72間小學課餘託管機構及26間深水埗託管中心,以了婦女所面對的就業及照顧家庭狀況、對她們的影響及各託管機構在疫情期間的開放情況,並且就基層婦女就業及照顧困難提出改善建議。調查透過網上問卷及電話訪問形式,主要以量性分析。為進一步研究基層婦女的照顧負荷,是次採用了Caregiver Strain Index (CSI)量表作檢視。

3.1 綜合調查發現及分析

調查共訪問了200名基層婦女、72間小學課餘託管機構及26間深水埗託管中心。

3.1.1 疫情高峰託管幾乎關閉,婦女被逼停工照顧子女

疫情高峰期,學校停課時,75%小學課餘託管服務因應社署/教育局指引隨即暫停;深水埗區,88.9%小學課餘託管中心、100%暫託幼兒及100%學前兒童課餘託管均暫停服務。49.3%受訪者表示幼稚園託管暫停提供服務及47.7%受訪者使用的小學課餘託管暫停提供服務。這都反映平日使用託管及新申請託管家長突然之間失去服務,衍生停課下照顧子女問題,變相學校一停課,婦女即失業。託管原意是為因工作、尋找工作或其他原因而未能照顧子女的家長提供照顧服務,但疫情高峰下卻沒有相關託兒配套,別無選擇下64.5%婦女只能在疫情停課/半日課,因照顧小孩而停止工作,減少收入,而失業及開工不足基層婦女雖急於尋找工作,也要無奈留家看顧年幼子女。

疫情嚴峻,政府極力鼓勵公務員及企業讓員工進行在家工作,但基層婦女多為零散工,以兼職、散工、臨時工,從事飲食、零售、清潔等行業,受工種受限,未能遙距在家工作,既缺乏勞工保障,又沒有家庭友善政策及任何照顧假期支援。基層家庭網絡通常較鬆散無力,缺乏相熟家人或朋友協助照顧兒童,再者又沒有足夠資金聘請外傭。面對學校關閉、大部份託管機構暫停及減少服務,政府近乎零介入及支援下,婦女根本難以同時兼顧工作與照顧子女。疫情至今,香港女性勞動參與率由2019年50.5%持續減至2020年49.6%,遠低於男性就業率(67.4%, 2020年) [1]。可見,疫症及託管服務暫停均不利女性參與勞動,影響就業,故政府需積極檢討託管在疫下高峰的服務定位,是緊急服務或完全關閉或混合模式,如何優先支援低收入婦女託兒及就業。

3.1.2 託管追不上疫情,未能解決托兒需求

自疫情爆發,幼稚園及小學改為半日授課,但各託管服務內容未有因應疫下新情況及學校新模式調整。首先,幼稚園方面,沒有提供午飯,解決午餐問題(57.9%)、沒有延長服務時間(57.9%)、沒有提供緊急全日託管服務(54.2%)及半日課情況下提供上/下午託管服務等。小學課餘託管方面,沒有提供緊急全日託管服務(54.2%)、沒有延長服務時間(57.9%)及沒有提供午飯,解決午餐問題(57.9%)。另外,課餘託管調查顯示,疫情期間77.2%課餘託管機構未有提早開放時段(多繼續維持3:00-4:00)及77.8%在疫情緩和沒有提供接送服務(疫情前66.7%沒有提供接送服務),即接送更因疫情出現減縮。由此可見,現行不少託管機構未有因疫制宜,包括:提供午膳、接送、提早託管開放時間等,以銜接半日放學時段,致使託兒服務與家長需要出現巨大落差,未能解決基層託兒問題。面對變幻莫測疫情,託管服務內容更應追著疫情發展而有所調整,靈活應變回應家長所需,減輕婦女/兒童照顧者工作及照顧壓力。

3.1.3 託管名額不足,疫情下更明顯

據最新2020/2021年度課餘及加強課餘託管服務名額,全港共有5,773及515個名額,預計惠及6,228名6-12歳學童及其家庭,但全港6-12歲的學童有372,557名,7-11歳貧窮兒童高達83,000名。而幼兒託管方面,資助獨立幼兒中心、附設於幼稚園的資助幼兒中心、延長時間服務、暫託幼兒服務、互助幼兒中心及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名額,全港分別有3,248、32,260、2,286、449、261及954個名額,合共提供39,458個0-6歳幼兒託管名額。全港0-6歳幼兒有382,000名,當中貧窮幼兒有77,100名 [2]。這都反映託管名額供不應求,杯水車薪,基層獲得託兒服務困難。名額在疫情前本來己不足應付,輪候時間漫長,疫情缺額問題更為嚴重,特別學校停課,大部份小學課餘託管暫停,只餘下鄰里支援社區保姆照顧0-9歳學童,未能支援10-12歳學童,出現服務空隙,婦女更進一步陷入子女乏人照顧情況。疫情對基層各方面打擊重大,政府除派發津貼外,更需要加強託管支援,穩定婦女及其家庭就業,讓基層收入回復疫情前水平。

3.1.4 學校託管資訊不流通 久缺透明查詢

按教育局指引,「在暫停面授課堂期間,校舍須維持開放,照顧因家中乏人照顧而須安排回
校的學生。學校會安排教職員當值,處理校務及回答家長查詢及並要確保學生之間有足夠社交距離,保持校園清潔」。但調查發現,過半(51.5%)受訪者表示疫情期間,子女就讀學校沒有提供託管服務,32.5%不清楚,學校沒有主動通知。誠然,疫情嚴重,教育局亦體諒在職家長照顧子女問題,並安排學校必須開放。不過,部份學校沒有開放及不主動向家長提供託管資訊及查詢,態度不明,在如此不透明公開資訊下,基層家長容易誤解學校在半日課及停課時沒有開放校舍,選擇照顧子女而犧性工作(經濟),有損其權益。因此,學校應主動向家長公佈託管詳情及資格,告知他們提出託管請求權利及申請流程,給予家長考慮,且按學校情況善用空間,提供足夠託管名額,解決學童及其家庭照顧所需。

3.1.5 疫下近半基層婦女失業,女性貧窮更嚴重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香港一直採取「張馳有度、能收能放」策略,高峰時就實施嚴格防疫,包括:幼稚園、中小學立即停課、禁晚市堂食、599F章下表列處所暫停經營等。調查發現,基層婦女多從事飲食及零售業等,屬封鎖措施下打擊最嚴重行業,故疫情期間婦女就業大受影響,45%失業、64.5%因照顧子女停課/半日課而停工等,反映有很大比例的女性在疫情期間離開勞動市場,改為留家照顧子女。基層婦女疫下每月收入中位數為$3,320,顯然較全港婦女每月收入為$14,000低。80.2%婦女收入較疫情前下降,當中50.9%減少薪金至50%或以上,當中41.5%削減至76-100%。女性失業率由2019年2.8%上升2020年5.7%,急增一倍,而貧窮女性人口由806,000飆升887,000,貧窮率增至24.2%,上升2.1% [3],升幅較以往高。這揭示疫情嚴重削弱基層婦女經濟和生計活動,令更多女性及單親母親陷入貧窮循環,使女性成為弱勢中弱勢。

3.1.6 疫下7成女性工時減一半,基層家庭更難脫貧

研究發現,婦女在疫情下就業不穩定,54%開工不足、45%失業、23%放無薪假。七成(71%)受訪者每星期平均工時較疫情前大幅減少,51.3%減少工時至50%或以上,當中有40.2%更減至76-100%。基層婦女每星期平均工時由疫情前40小時,大幅減至8.4小時,只有8.4%工作41小時或以上,跌幅驚人,遠低於整體女性工作中位數42小時(2020年)。另外,婦女減少工作,基層家庭總收入亦大減,59.5%受訪者家庭總收入較疫情前減少,當中15%受訪者家庭減少至50%或以上,中位數由$14,125降至$11,000。這都反映疫情大大限制婦女參與經濟活動,就業是婦女脫貧途徑,當基層婦女勞動參與率下降,家庭經濟收入減少,基層更難向上流動,容易延續跨代貧窮

3.1.7 女性無償工作增1.5倍,拉闊男女不平等

疫情期間,政府多次關閉所有學校及改上半日課以壓制疫情,婦女需要承擔更多無償育兒責任,甚至被逼離職。調查中,新冠疫情前,73.5%婦女每天花費10小時或以下去照顧子女及料理家務,但疫情發生後,女性做更多無償工作,超過6成(61.5%)女性需要花費11小時或以上去照顧家庭,當中更有30.5%花費時間是16小時或以上,每日無償工作平均時數由9.3升至13.3,遠高於OECD國家(每日4.4小時無償工作 [4] )、日本(3.7小時) 及韓國(3.6小時)等,甚至高於本港每週工時(42小時),處於長期高壓狀態照顧家庭。疫症令基層婦女承擔更多家務和家庭責任,加強傳統性別規範,即女性成為家庭主婦,男性養家活口,加劇了男女性別不平等,有礙婦女出外工作,發揮潛能。

3.1.8 近10成女性照顧壓力爆煲,身心俱疲

是次研究使用了Robinson(1983)設計的照顧者負荷指數,13分為滿分,超過7分就屬於高壓力,結果發現,99.5%受訪者指數超過7分,中位數為13分及平均分為12.7,屬於高負荷,顯示照顧壓力巨大,極為疲累,情況值得關注。特別學校停課及半日課期間,他們在照顧子女的不同方面都感到壓力,包括:處理子女情緒(88%)、跟進功課進度/溫習(85%)、管教子女(84.5%)、照顧子女全日起居飲食(78%)、協助子女上網課(75%)、因照顧子女不能出來工作(63.5%),學校缺乏學習支援(52.5%)等。長期處於高壓,更容易誘發負面情緒,出現失眠、情緒低落、抑鬱(73%),帶來精神及情緒困擾。據世界衛生最新發佈《精神衛生地圖集》顯示,新冠第一年,全球焦慮或抑鬱發病率大幅增加了25%,其中女性比男性嚴重 [5]。故政府必需正視婦女/兒童照顧者的精神健康,否則為家庭及社會帶來嚴重影響。

3.1.9香港兒童照顧者政策單一,缺乏全方位支援

現時香港並未設立整全的兒童照顧者支援政策,只有零散社會託管服務提供予幼兒至小學學童。兩年多疫症為香港帶來翻天覆地改變,失業率創歷年新高、經濟衰退、學校停課及改半日、託管機構又暫停等,婦女深受影響,成為隱形照顧者,然而社會甚少了解其困難,只當作家庭主婦應有之義及責任,得不到任何肯定及支援。是次疫情充份揭示兒童照顧者為社會的默默付出,填補託管服務不足及維持社會日常運作。99.5%受訪者希望進入勞動力市場,原因有幫補家計,改善生活(86.5%)、賺錢讓子女參加興趣班/學習班(75.5%)、經濟獨立,不依賴他人( 64%)、分擔家庭成員經濟壓力(57.5%)、增廣見聞,充實生活(51%)。不過,現時兒童照顧者政策缺乏多元,只有單一託管,並未全方支援照顧者各方需要,包括:推動基層婦女就業發展、設立兒童照顧者津貼、兒童津貼、家庭友善政策、改革託管服務內容及情緒支援等。是次疫情化作催化劑,將多年來兒童照顧者面對的困境顯現眼前。長遠而言,政府應盡快檢視及制訂兒童照顧者政策,建立照顧者友善社區,支援基層婦女出外工作及減輕壓力,為社會增益。

4. 調查建議

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婦女公約》) 旨在保障婦女的權益,以及確保婦女能夠充 份發展。它於一九九六年引入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區)政府有責任恪守《婦女公約》的原則, 並促進市民對《婦女公約》的認識。第十一條 1. 締約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消除在就業方面對婦女的歧視,以保證她們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享有相同的權利,但香港政府卻一直未重視基層婦女的需要,令基層婦女難以脫貧。

本會建議改善以下政策:

4.1 制訂長遠兒童照顧者政策,從金錢(津貼)、時間(親職假)及服務(託兒體系)三方面

– 設立兒童照顧者津貼(低收入家庭)提供補助
– 設立兒童津貼,與現時在職家庭津貼的工時脫鉤,按每名小孩計算,低收入及單親家庭可獲額外津貼
– 設立兒童照顧者中央資料庫
– 按地區需要增加各類託兒服務的資助名額
– 設立中央輪候各託管制度,讓家庭得知輪候時間資料
– 推行學校託管(託管、課外活動及功課導三合一)至下午 7 時,提供平日及長假期託管服務
– 社區保姆津貼由25元/小時增至最少至最低工資 37.5 元/小時及設立受訓保姆註冊制度
– 推行兒童社區保姆照顧劵,支援婦女就業
– 提供多元化就業支援婦女中心
– 加強婦女社區經濟發展
– 所有託兒服務應包括接送服務
– 幼稚園半日制及全日制教育名額,提升至 3:7

4.2 疫下基層家庭支援

– 政府為12歳以下兒童的基層家長,因學校或託兒服務關閉而無法工作,提供津貼
– 學校及託管機構須提供緊急託管服務予在職低收入家長
– 設立防疫津貼,購買學童防疫用品,如:快測、口罩等,減輕基層家庭負擔
– 設立防疫照顧津貼,若家庭內成員染疫,可提供津貼作為家庭照顧
– 設立失業補助津貼,發放失業前8成工資,上限1.6萬,最多6個月
– 設立開工不足補助津貼,按開工不足日數層級發放
– 重建疫下經濟,開創更多臨時職位,保留一定比例予基層

4.3 政府應全面制定家庭友善政策及立法推行

– 僱員可彈性上班時間,體恤家庭照顧需要
– 設立法定照顧子女假期,令父母可以因應子女病或家長日等而請有薪家庭照顧假,間接鼓勵生育

4.4 立法制定標準工時、取消外判工作,帶頭將政府的最低工資提升至生活工資水平

4.5 加強零散勞工保障

4.6 再培訓局改善:

– 全日制課程(就業掛鈎)包含半天課堂,應為半天課堂提供津貼,以全日制津貼之一半為基準- – 應增設全半日制就業掛鈎課程,並提供課程津貼及就業跟進
– 非就業掛鈎課程 (兼讀制),應取消 150 小時限制,只需不能重覆報讀
– 全日制課程應參考半日制課程,「零存整付」證書計劃,減少課程重覆及授課時間
– 課程津貼需要統一及增加,公平對待
– 完善並擴展培訓中心的托兒服務,滿足婦女照顧兒童的需求,例如:在各培訓中心增設托兒服務、推廣社區保姆服務等
– 應設個人素養課程獨立為科,每個學員一生只需修讀一次取畢業證書 – 設計合適家庭主婦及新移民婦女特長及需要的培訓及認證課程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婦女就業關注組

謹上

2022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