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勞工立法會申訴部申訴疫情下就業及經濟支援不足

疫情失業支援不足 基層急需就業經濟支援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基層失業/開工不足居民前往立法會申訴部向立法會議員申訴,疫情下政府對基層勞工支援不足,批評香港政府自疫情以來,對基層支援極不足,第四波疫情限制更多及時間更長,卻零支援,簡直是見死不救!要求立法會敦促政府立即設立臨時失業及開工不足援助基金,並改革在職津貼的申請資格,放寬貸款資格,在就業、培訓、經濟、房屋等方面立即為有困難的市民提供及時支援。

 

疫情肆虐香港已一年有多,前後經歷過至少四波疫情,停工停業情況嚴重影響市民生計。雖然現時本港失業率雖然回落至6.4%, 但仍較疫情前多一倍,加上就業不足率,仍有近40萬勞工失業及開工不足。過去一年多政府強制措施下,本會接觸不少基層市民因而開工不足、放無薪假、甚至失業。在手停口停情況下,只能節衣縮食、或甚借錢度日。即使近月有些人多了工作,收入仍是不足,及之前欠債亦有排未還清。

 

新冠肺炎病毒引發的持續疫情對經濟和民生的沉重打擊,情況史無前例。抗疫逾年,不僅市民生活與公共醫療衛生系統大受影響,在第四波疫情衝擊下,本港經濟和民生均受重挫。根據最新公佈的失業率(2021年2至4月),本港失業人口和就業不足人口仍高達247,500人(6.4%)及126,600人(3.3%)。當中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失業率9.9%,餐飲12.1%、建造業10.9%。從統計數據可見,現時本港有近38萬名勞動人口面對失業及就業不足困境,足佔總勞動人口一成(10.0%),在疫情持續下,政府推出嚴厲限聚和限制經營措施,各行各業大受打擊,停業結業比比皆是,現時即使近月放寬了些,但仍有不少居民要放無薪假,預計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難短期內好轉。

 

雖然政府去年設立三千億元防疫抗疫基金,包括推行兩輪「撐企業、保就業」計劃,惟計劃亦已完結,支援亦是杯水車薪;非常時期、非常手段,面對未來更為惡劣的勞工市場,政府必須「到位地」支援基層及應對社會需要。以下是根據本會於2021年5月發佈的「疫情下基層勞工就業 及 政府支援情況調查報告」而分析的基層勞工狀況:

 

1. 近5成被強制措施累停工,收入下降無補償

近半受訪者表示有住戶成員曾因政府強制措施而任職公司無法正常營業,無法正常工作。當中,有近四成表示人工因而下降,更有接近一半受訪者表示僱主因而沒有出糧。在政府強制措施下,有近九成住戶表示出現無薪假/開工不足情況,當中近八成更因而放無薪假/開工不足持續1個月以上。更誇張是,有四成竟持續3個月或以上。可是,「保就業」計劃已在2020年11月完結,政府早已表明無意重推計劃,由於津貼由僱主一方提出申請,無法確保僱員得到保障,令「保就業」空有保就業人數之名,卻為保僱主之實。之前2020年12月政府曾向防疫抗疫基金注資64億元,但只有約10%預算可直接落入僱員手上,其餘補助對象均為牌照持有人、營運者等。打工仔因政府措施而停工或開工不足,卻無任何補償,生活難堪。

 

2. 第四波疫情下工時大減,職津工時未及時放寬

因第四波疫情而大幅收緊措施,部份行業需減營業時間甚至停業,僱員同時首當其衝。在2020年12月,工時少於144小時以下為42%,但2021年2月卻佔51.4%,不少住戶因而喪失在職家庭津貼資格,當中亦包括兒童津貼等,「愈窮愈困」。現時政府雖然表示會在今年6月起放寬工時限制,而且只將最低的144小時放寬至72小時,但不設追溯期,換句話說,在最嚴重打擊工時的時間,政府未能提供支援,無視勞工開工不足問題,不少基層住戶未能受惠津貼。

 

3. 近七成曾失業或失業,超過3成曾借錢,八成以上受訪者不敢申請政府貸款計劃,想借的借不到!

政府一直反對設立失業援助金,卻建議設立「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但從是次調查所見,超過八成受訪者表示不會申請上述貸款計劃,主要原因包括擔心無能力還款(73.5%)、不想貸款(33.5%)、並非永久居民(24.5%)等。在「借錢緊要還」的宣傳下,居民自身亦擔心屆時無法償還債務,尤其有超過兩成受訪者亦表示之前已經有借錢,0收入人士,更有4成曾借錢,已面對一定債務情況,由數千至十幾萬的債務都有,今次貸款計劃根本無法解決基層市民過去一年失業的情況,更可能進一步加重居民債務負擔。有少部份居民想借,卻因有散工做不能借,或近一年一直失業又不能借。

 

4. 近九成疫下收入大減,租金成沉重負擔,生活每況愈下

近九成住戶因疫情而收入大減,節衣縮食也要交租,有超過八成受訪者表示租金$4,000以上,接近三成受訪者更租金$6,000以上,租金佔入息中位數亦達38.46%,當中未計算水電費等支出。居民未能開源,亦難以節流下,生活質素只會每況愈下。

 

5. 疫情嚴重影響生活,七成基層經濟、情緒上都壓力爆煲,急需支援

疫情下,近3成居民失業、7成開工不足,收入少,令大家經濟拮据,超過3成人花光積蓄兼要負債,經濟困境加疫情問題,令受訪基層抑鬱情緒低落,常覺很恐懼,無助/無希望,更有4.7%的受訪基層曾捱餓。可見疫情嚴重影響基層居民生活,在經濟上、情緒上都壓力爆煲,急需支援。

 

6. 疫情下,超過7成基層增值無門,無錢增值

疫情下,近3成基層失業,7成開工不足,大家有時間想去參加再培訓增值,以備轉行或找到工作,調查顯示,74.8%受訪基層無報課程,3.8%報了,仍未開班,本會與沒有報讀居民,了解原因,不少表示不是不想報,而是疫情下,再培訓及私人培訓公司都開班少了,及常因疫情停課,想報名也報到了,另外,私人的,較多班,但要交費,居民收入少了,沒有能力支付。

 

改善建議

1. 透過抗疫基金,直接援助受強制措施影響生計的僱員

第四波疫情下,員工缺乏任何政策支援,不是被大幅降低工時、便是無薪假、甚至被解僱等。今次調查可見,有超過四成受訪成員有在政府強制措施下,任職公司無法正常營業,導致無法正常工作。當中,有約四成受訪者人工有所下降、近半數更沒有糧出。針對受強制措施影響生計的員工,政府應透過抗疫基金,直接向員工提供津貼援助,而非冷漠等候他們跌入綜援網或失業無助、欠租、三餐不繼。

 

2. 推動工作轉型,培訓課程要配合行業需求

現有僱員再培訓計劃不少為短期課程,有關行業不少亦受疫情衝擊,行業需求下降,再培訓後亦未必容易尋找工作,難免令人氣餒。部份行業例如保安、又或建造業工人,出現不少「持牌無工開」的場面,反映過往培訓及職業配對在現時經濟狀況下未必奏效。政府應推動工作轉型,包括檢視未來不同行業人手供應及需求,為未來做足準備,提供更大誘因以及經濟援助予失業或有意轉行人士報讀相關課程,例如醫護支援人員、長者護理服務、電梯維修員等,以培訓相關技術人員,滿足未來需求。

 

同時,政府應增加培訓課程,儘量在疫情下仍可以開班,並提供考牌參加培訓的資助。

 

3. 增加就業職位發展經濟 協助基層勞工自力更生

當局在疫症期間,為失業及就業不足的勞工提供適時經濟支援如同「續命丹」,支援既重要且刻不容緩;與此同時,不少基層勞工更希望能找一份工作,憑自身力量自力更生。短期措施固然重要,但以上措施僅屬緊急「輸血」方案,無助本地經濟自行「造血」;就是當局計劃創造就業,該六十億元亦是計劃未來兩年在公營及私營機構創造約三萬個臨時職位,另外亦會內招聘一萬名公務員及開設五千個短期青年實習名額。奈何本港經濟受疫情打擊,本地就業市場預期在未來一、兩年內亦難以全面復甦。長期「輸血」絕非長策,政府對應找出新經濟增長點,為此,特區政府應及早策劃如何在對抗疫症期間及以後重按本地經濟,當中包括:

 

3.1 大力發展基建激刺內需帶動復甦:  投放資源大力發展基建(例如:訂立十年或更長的建屋大計、興建鐵路、發展更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絡等),一方面可增加就業機會穩住經濟,亦可提升社區硬件,提升市民生活質素,實質地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3.2 加快市區更新提升生活質素: 加快市區重建及更新工程,更應注資市建局積極開展更多和更大規模的市區重建項目,並考慮基層市民日後入住和負擔能力,一方面可改善市區各舊式樓宇住戶的生活環境有利防疫抗疫,亦可創造大量就業職位;

 

3.3針對性於各行業增設實習和臨時職位增強抗疫力和支援弱勢就業: 由於防疫抗疫工作屬持久戰,偶一疏忽隨時令疫症再次在社區中爆發,惟需要經常投入人力和財務資源。為此,政府應該出資支援各行業(例如:飲食、酒店、餐飲、零售等)增聘額外指定人手協助提高抗疫工作,從而增加市場上就業職位。此外,因應本年度畢業生就業尤其困難,當局應加強在各行業中,津助各企業增設見實職位,指定聘用本年畢業生或投身職場不足兩年的前畢業生,亦加增加就業機會。

 

3.4 扶持靈活經濟  鼓勵新興行業發展: 因應疫情下增加不少零散職位,例如外賣送餐、網購物流服務等,新增長散或短期工種;同理,特區政府可研究協助有興趣入行者加入行業,整合相關資訊、透過提供補貼以鼓勵更多企業開設相關職位;長遠更可將有關工種規範化,甚至因應本年疫情收入,代薪金低於某一水平的僱員或自僱人士代供強積金,以求增加僱員每月收入,亦強化支援退休生活。

 

3.5 參考地攤經濟  促進社區墟市營運: 當局可從發展墟市著手,為社區人士和組織提供免租或低廉租金的場地,讓市民在墟市從事小買賣幫補生計,短期內提供一定就業職位。當局亦可資助場地費用,讓中小商戶在社區中擺賣,並優先聘用區內勞工,以解勞工就業燃眉之急。

 

3.6 發展夜經濟  注入體驗文化元素: 「夜經濟」(Night Time Economy)的概念是原於去世紀七十年代,英國政府發現城市中心晚上缺乏經濟活動,因此提出發展夜間經濟活動的概念,鼓勵市民在晚上至翌日早上展開各類經濟活動,包括:旅遊、餐飲、消閒及娛樂活動等。香港若要發展夜經濟活動,必須將消費注入體驗文化元素,讓消費者必須透過親身參與其中,體驗本港各區獨有特式,亦可避免被其他城市取代。政府可提供資金,策動社區人士發掘該區歷史文化,亦可資助各項文化休閒活動,與當區商店和社區團體合作,提供足夠表現活動場地,並製作社區特色產品,豐富夜經濟活動元素,以助持續發展,並帶動餐飲、住宿、零售等周邊產業。

 

4. 增設網上途徑申請津貼,長遠統籌整合福利項目

過去一年公務員在家工作下,不少福利項目有關的辦事處開放時間亦大受影響,大幅延長申請時間。政府推廣市民在家工作以防疫,但用公務員帶頭在家工作以推廣,似乎不是合乎實際需要的方法,因為在市民需要支援時,公務員在家工作,便會阻慢對居民的支援,政府公務員不應大量進行在家工作,由於疫情增加大量求助,其實有些部份要增加人手及應加推網上及電話等申請途徑以供選擇,以免令有緊急需要的市民未能得到適切的援助。

 

政府應儘快增設網上申請途徑,同時亦保留實體表格申請方式,例如,之前的$10,000現金發放計劃便容許申請人網上申請,可省卻行政開支之餘,亦避免因在家工作導致申請表格未能按時處理的局面。此外,現時絕大部份福利津貼項目,均要逐個提出申請,由不同政府部門處理,部份呈交文件重覆,在審查階段亦十分費時。政府應拆牆鬆綁,整合不同福利項目,例如學生資助處轄下的學生資助以及在職家庭津貼、到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津貼,例如關愛基金、社會福利署等資料可以互通,可以減省文件程序外,亦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務,讓申請人可以在同一表格內申領心儀而合資格的服務。

 

5.職津工時限制,追溯至第四波疫情前,兒童津貼應與工時脫鈎,簡化申請手續

雖然政府終表示2021年6月起開始會降低職津的工時要求,但並不設追溯期。換句話說,2020年尾至2021年初第四波疫情嚴重肆虐情況下,受影響僱員卻隨時在限制措施下失去職津資格。調查所見,由2020年12月第四波疫情開始,總工時達192小時或以上住戶持續下跌,72小時以下則上升,直至2021年3月隨強制措施放寬後方改善。因此,政府應將今次放寬期追溯至第四波疫情前,讓受疫情影響員工可以獲得有關津貼資助,並應將最高工時要求下調至72小時,兒童津貼應與工時脫鈎,並應簡化申請手續,散工人士只需填職津辦的申報表便可以。

 

6.借貸無助市民紓困,失業援助方為正途

面對未來前景仍不明朗,借貸計劃治標不治本。不但只會進一步加重市民債務,亦令市民提心吊膽,擔心未能還款而影響未來信貸,甚至對家中住戶成員帶來影響。在疫情打擊下,失業情況在所難免,政府有責任正視有關情況,不應以借貸解決。政府應重新考慮設立失業及就業不足援助金,以確切協助有需要市民度過失業及開工不足的難關。

 

7. 為婦女提供在校托兒服務,支援婦女就業。

 

8. 再推2022年N無人士津貼及保留交津個人申請,延續補漏拾遺之效

不少基層人士因為散工緣故,加上工時限制,未能申請職津,甚至連兒童津貼資格亦因而喪失。雖然政府指2021年中會向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人士發放現金津貼,可是,並非所有低收入人士均合資格申請職津、又或是租住劏房人士有申請公屋3年或以上,導致社會上仍然存在大量漏網之魚。為紓緩基層人士經濟壓力,以及減低審查帶來的時間及行政開支,政府應考慮再推2022年N無人士津貼,及保留工時較低要求而又可以個人申請的交通津貼,以應對不明朗的經濟前景,及應對租金壓力。

 

9. 增建公屋及社房,加快租管及租津

房屋是基層勞工的最大負擔壓力,政府應增建公屋及社會房屋,同時加快立法管制租務,及推出租金津貼,租津應涵蓋單身非長者。

 

10. 促早在防疫措施下通關,改善基層就業機會。

 

二零二一年七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