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市民疫情下情況、對現行施政評分及對未來行政長官的訴求調查發佈記者會新聞稿

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第一場行政長官選舉將於2022年3月27日舉行,提名期即將於2月20日開始。現屆特區政府在各政策範疇作出多項重大舉措,包括: 提升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至百分之二十以上、改善各項經濟支援項目、增加長中短期的土地及房屋供應及增加衞生撥款及醫療人手等。然而,香港社會仍然出現貧富差距擴大、住屋問題惡化、高齡海嘯、社會流動減弱等各項深層問題,至今未獲妥善處理。有意競逐行政長官的參選人必須以競選政綱回應如何以良政善治,解深層矛盾。

為了反映基層的意見,本會於2022年1月31日至2月4日向基層家庭發出問卷調查,了解基層市民疫情下的情況、對現行政策及未來特首的期望,以網上問卷形式,共收回519份有效問卷。

()9成受訪者就業者受第五波疫情影響,失業、開工不足嚴重

受訪者78%來自非綜援家庭,超過6成(61%)受訪者主要經濟來源是工作收入,6%靠現金援助津貼、5%只靠積蓄生活,4%靠借貸維生,22%靠綜援。(表四)

受訪者領取現金援助項目最多的,是學生書簿津貼 (51%),其次在職津貼(39%),再次之為綜援(25%),傷殘津貼(7%)、專上學生資助(4%)及長者津貼(3%),但有13%沒有領取任何現金津貼援助。(表五)

住屋類型: 超過7成租住私人樓宇,64%租劏房,4%租板房籠屋、3%其他不適切居所,1%是租整個單位,有2人是露宿,兩成租住公屋,7%租住社會房屋。(表六)

受訪者現居租金中位數為4,300元,如撇除租住公屋及其他不需支付租金的住屋類型,租金中位數則為4,800元,最高為10,000元。多於兩成租住私人樓宇的受訪者在過去兩年被加租。(表七) 加租金額由$100至$1850不等,中位數為300元,加租幅度由2.5%至48.1%,中位數為8%。

74.3%受訪者表示受疫情影響收入減少,只計算非綜援人士,99.4%受訪非綜援人士都因疫情人減少收入。 受訪者家庭現時收入中位數為10,000元。10.4%是0收入,9%是$500至$5000,31%是$5001至$10000,23.9%$10001至$15000,13.6%$15001至$19999,12.1%是$20000或以上。全部受訪者家庭收入都在貧窮線下。

兩年疫情期間,67%受訪表示因疫情而失業76.8%因疫情開工不足。扣除綜援人士,90%非綜援人士曾因疫情而失業,100%曾開工不足。(表八)

現時受第五波疫情影響,扣除一向無工作綜援人士,90%的受訪基層的就業都有受影響,失業(31.9%)或開工不足(51.3%)或有放無薪假(17.9%),只有5.2%開工充足。

93.3%受訪者均表示疫情期間出現經濟困難,97.9%表示沒有受惠於政府第五輪抗疫基金,93.3%受訪者均希望政府可以將防疫抗疫基金直接發給工人。(表九)

可見基層市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既要蝸居籠屋、板房、劏房等惡劣環境,寢食難安,又逢多年疫情,又政府支援少,實在刻不容緩需要支援!

(二)對屆特區政府施政的評價

受訪者對現屆政府各項施政的評分,只有教育一項稍高於5分,最低分的為土地及房屋,只有4.0分。屬於較低評分(低於2分或以下)的施政項目,以土地及房屋最多,佔約兩成,其次為醫療及抗疫工作,各佔一成半。(表十)

(三)對下任特首的訴求(表十一)

若以受訪者最優先解決的問題的百分比作為準則,排序為:

  1. 土地及房屋問題
  2. 貧富懸殊問題、弱勢社群缺乏照顧問題
  3. 醫療健康問題
  4. 勞工保障不足問題
  5. 安老問題、社會服務不足問題
  6. 缺乏向上流動問題

若以受訪者對下任特首應該優先跟進的政策(最多五項)的回應數目作為準則,五項最應優先跟進的政策分別為:

  1. 每年興建35,000個公屋單位,確保輪候三樓上樓
  2. 改革現行經濟援助的發放機制,增加綜援、在職家庭津貼及學生資助等現金津貼金額
  3. 制定時間表,在未來十年 “告別劏房及籠屋”
  4. 因應疫情引起的經濟困難,盡快向受影響的家庭及僱員提供更多現金援助
  5. 設立短期失業及就業不足援助金,紓緩疫情下失業勞工的困境,長遠發展為失業保障制度

綜合調查結果及本會與居民的討論,本會與基層居民向行政長官參選人出題,要求提出能「紓民困、解矛盾」的競選政綱,並呼籲行政長官參選人吸納本會提出的相關建議,處理以下深層矛盾:

  1. 貧富懸殊,不能共富更貧者愈貧—特區政府一直未能有效解決貧富懸殊,更引起中央政府的關注。2020年本港貧窮人口於政策介入前多達165.3萬、貧窮率高達23.6%,均是近年新高。縱使在政策介入後,2016年,本港堅尼系數仍處於0.473的極高水平。本港貧窮問題持續嚴峻,政府扶助貧窮人口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精準及具力度的扶貧措施,難以令貧窮人士共同分享社會富裕。

要縮窄貧富差距,除了發展經濟外,行政長官必須帶領特區政府做好財富再分配的機制,當中包括強化勞工保障(一次財富再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二次財富再分配),進而鼓勵有能力的個人及企業透過慈善公益捐款(三次財富再分配),達致「共同富裕」目標。

要協助超過六份一人口的貧窮人士,下任行政長官必須提出更積極的扶貧政策措施,主要建議包括:訂立減貧及滅貧綱領及目標,將現有政策介入後的貧窮人口於未來五年間減半至不多於50萬、研究負徵稅制度及改革現行經濟援助的發放機制、提升綜援至基本生活水平等。

  1. 缺地欠屋,20多萬貧民蝸居籠屋板房劏房—住屋問題一直是香港社會面對的一大挑戰。政府的總房屋供應指標持續遞減,反映以新增住戶數目作為推算基礎是不能完全反映房屋需求。公營房屋供應在未來十年「頭輕尾重」,對下任行政長官的挑戰非常巨大。在更長期的房屋供應方面,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的落實規劃進度及受惠階層仍有待觀察。

在未來五年期内,公屋/「綠置居」單位會出現「斷崖式」的供應,預計將令公屋輪候時間繼續延長至超過六年,遠離三年上樓的目標。在輪候公屋時間不斷延長下,現任行政長官提出將過渡性房屋單位由一萬五千個增加至二萬個,仍是杯水車薪。另外,雖然2022年1月起實施劏房租金管制,但因未有規管「起始租金」,在租務巿場求過於供下,業主在實施法例前加租,令輪候公屋多年、身處不適切居所的住戶雪上加霜。

要協助超過20萬名居於不適切居所的貧窮人口安居樂業,更要令居住環境欠佳的劏房絕跡香港,行政長官參選人必須提出長、中、短期各項土地及房屋政策措施,主要建議包括:更積極開拓土地及以可持續方式進行發展、重新檢視長遠房屋策略的推算模型、制訂「消滅劏房」時間表,並在未來10年時間內正式告別「籠屋板房」;將過渡性房屋納入為長遠房屋策略內的房屋供應選項及擔起主導角色等。

  1. 基層兒童及青年,缺向上流動機會—27萬兒童及14萬青年生活在貧窮線下,現任行政長官提出青年發展「三業、三政」,惟成效不彰。在學青年面對長時間停課和新的學習模式,生活及學習模式受到一定影響;行將畢業、走出校園投身職場的青年又因本港經濟不景及缺乏向上流動機會,令他們感到個人前途及社會未來缺乏願景和希望。政府亦應積極研究如何改善本港青年的就業環境,增加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青年參政議政的「青年委員自薦計劃」成效有限,大大打擊青年參與意欲。政府有必要在全面普及終身教育的前提下,重新檢討各個教育階段的目標及推行方式。

要協助社會下一代向上流動,下任行政長官必須在教育及家庭支援上,積極培育他們發展,主要建議包括:重新檢討各個教育階段的目標及推行方式,並針對弱勢家庭青少年,完善學生資助制度,並增加專上教育資助、針對避免跨代貧窮而對貧困兒童及青年提供更充足的保障、訂立基層青年參與職業訓練及實習政策、發展多元經濟,完善勞工政策,促進在職青年向上流動、開展香港願景建立行動,收集青年對未來十年香港發展的關注和目標,與本港青年共同建立未來目標等

  1. 弱勢社群,面對困境缺乏支援——香港社會存有多組弱勢及邊緣社群,包括長者、更生人士、露宿者、復元人士及長期病患者、貧窮婦女、中港分隔家庭等,他們均面對不同的困難及需要。香港65歲以上長者人口達112萬,且每年增加近6萬位,二十年後的長者人口比例將由現時的15%上升至28%。香港社會正面對「高齡海嘯」,必須有更宏觀及積極的政策理念應對。同時,約三十萬長者活在貧窮線下,有必要全面完善對長者退休保障、醫療衛生服務、院舍及社會照顧等方面的政策。

為數千多名露宿者每晚瑟縮於街角、過萬名更生人士出獄後面對適應的困難、二十七萬多依賴公共精神科服務的復元人士面對復康的挑戰等,均需要社會各方支持及服務支援。現時全港共有百多萬慢性病患者,絕大部份均需依靠公立醫院服務。然而,現時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長,等候影像診斷及手術等醫療程序需時,甚可能影響病人的生命健康。需使用昂貴藥物的病人,如罕見疾病、癌症等,個別的有效藥物需病人自費,藥費不菲,一般病人難以負擔。

887,000婦女生活在貧窮線下,貧窮率達24.2%,本港托兒服務嚴重不足,因照顧家庭就業率低及工資亦較低,陷入貧窮中,現時本港每年約有2萬多個家庭中港婚姻,要輪候4至5年才可以家庭團聚,每年約有二萬五千內地婦女來港團聚,但有些未團聚,香港另一半便去世或不知所踪,要內地配偶持雙程證來港照顧香港子女,因不能工作,生活很困難。來港婦女亦面對托兒服務不足及歧視問題,難以融入社會,新移民的貧窮率較本港的較高,多些在職貧窮家庭。

 

要協助上述的弱勢及邊緣社群,下任行政長官必須本著仁愛關懷,施行良政扶持這些社群。社協建議如下:

  • 要協助上述的弱勢及邊緣社群,下任行政長官必須本著仁愛關懷,施行良政扶持這些社群,主要建議包括:善用財政儲備,適時為各弱勢社群提供補貼和支援、因應人口老化趨勢及面對「高齡海嘯」,重新研究透過人口政策以優化本港未來人口結構、設立政府高層架構統籌整體安老政策及服務推行、推動更完善、惠及全民的退休保障制度,令長者安享退休生活、因應人口老化對醫療衛生的額外需求,全面規劃未來30年的公營醫院、床位、設施及人手需要,並因應未來10-20年公立醫院發展計劃,預留款項增聘人手,同時確保醫護人員供應能應付長遠需求、更積極推動基層醫療健康、關顧露宿社群,制定「露宿友善政策」、提升精神健康水平等。

大量增加幼兒托管,幼兒中心、幼稚園、小學及初中的在校托管、功課輔導及活動三合一服務,並設立社區保姆牌照制度及托兒劵,以加強子女照顧及學習需要,及支援婦女就業。協助中港家庭儘早團聚及推行融入政策及提供協助融入服務,立法禁止歧視。

香港社會經歷近兩、三年的動盪不安及疫症打擊,下任行政長官必須以良政善治,紓解巿民近年困苦,尤其百多萬貧窮人士及二十多萬不適切居所居民,更需盡快協助他們脫離困境。面對貧富懸殊加劇、安居定所無期、向上流動乏力、關愛弱勢不足……等等,下任行長官必須致力解決種種深層次社會矛盾,香港社會才能於未來五年浴火重生。

社協認為,有意競逐下任行政長官的參選人,必須對以上議題作出回應,同時巿民大眾及選舉委員必須就參選人的相關競選政綱,判斷是否合適在未來五年帶領特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