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開年 – 分隔及疫情對中港分隔單親家庭的影響研究報告發佈會

「媽媽無證一家難  分隔單親一家貧

精準扶貧助團聚  有工有證助脫貧」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人人歡喜過免年,但中港分隔單親家庭卻要勒緊褲頭過年,這些家庭是貧中之貧。對中港分隔單親小朋友而言,扶貧最有效是媽媽有身份證,新年一家團聚及自力更生。兒童是社會未來棟樑,政府上任之初,多番強調解決跨代貧窮,重組扶貧委員會,將策略改為精準扶貧,這些小朋友應視為重點扶貧對象。疫情逾三年,基層生活全方位受打擊,中港分隔單親家庭更雪上加霜,封關下失去工作,收入減少,又面對高通脹,貧窮情況嚴重惡化。為避免本港貧窮情況持續惡化,政府更應精準扶貧,達到對象精準、效果精準,政府將制定精準扶貧政策,中港分隔單親家庭應是貧中之貧,應為精準扶貧的對象之一。迄今,疫情期間,這些家長特准可以在港續期,是唯一減輕其貧窮的措施。

中港兩地交流密切,所以不少中港人士締結良緣,但為了控制入境數字,港人內地配偶及子女或親人必須在內地申請單程證,輪候一定年份才可以移居香港家庭團聚。估計現時中港兩地近十萬中港婚姻家庭輪候單程證,分隔兩地造成很多家庭困難,當中最困難是單親家庭,這些家庭遭遇到不幸、在港配偶不幸去世、或夫妻不合導致離婚或未註冊下配偶不知所蹤,從而造成了子女在港無人照顧,內地的單親父/母親長年只能持三個月的探親證來港照顧香港子女,而他們因沒有配偶為其申請單程證,又沒有名額申請來港照顧子女,家庭團聚申請被內地拒絕或不被接納。事實上,過去十年香港的單程證名額並無用盡,平均每日只用了104個,根據民政事務總署及入境事務處公佈(二零二一年第四季)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的統計數字,單程通行證持有人數目從2016年全年57,387人下跌至2019全年39,060人。疫情期間,更下跌至2021年的17919。名額有剩,卻未有善用,以幫助這些急需單程證來港定居照顧子女的家長(大多是媽媽)。

 

估計現時香港至少有數千名在港出生或批准單程證居港的兒童,他們父親是香港人,但已去世或遺棄他們,他們的母親是內地居民,未獲批准單程證來港,在香港他們就是孤苦無依的變相「孤兒」。現時,只能靠媽媽長年持探親證來港照顧,每三個月回內地續期,因無身份證,在港不能工作,疫情因未能通關而收入大減,確診後都因沒有身份證而不敢求醫,精神壓力巨大。

多年來單程證政策仍未有中港單親名額,酌情批准又緩慢,致他們承受分隔之苦。本會於2023年 1月2日至 2023年1 月7日,進行「疫情下中港分隔單親家庭的影響研究」,調查共訪問52名中港分隔單親父/母及子女,了解未能及時家庭團聚,及疫情下,對其經濟、就業、房屋、醫療、學習、身心健康的影響,在港續期的紓困效益。並提出扶貧及改善方案。調查透過實體問卷方式訪問社協接觸基層中港分隔單親家庭,以量性分析。為進一步研究分隔對子女造成的身心影響,是次採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症量表作檢視。年初二大家喜慶開年的日子,中港分隔媽媽及子女卻悲傷地親述未能團聚的痛苦及赤貧狀況

 

調查分析

 

  1. 疫下分隔單親收入跌逾兩成,收入與全港相差4.6倍

研究發現,疫情前,部份受訪者在內地擔任銷售、美容等工作。疫情中港封關下,26.9%分隔單親未能往返內地工作,19.2%家庭總收入減少。近2成(19.2%)家庭總收入為$3,000或以下及61.5%為$5,001-10,000,其收入中位數為$6,000,較全港住戶每月入息$27,500低至4.6倍。以家庭月入中位數按十等分計算,其收入落入第一及二組(即收入最低)。

若按受訪者住戶人數分類依序,二人收入中位數為$5,227,三人收入中位數為$9,542,四人收入中位數為$5,400。基本上,全部受訪者每月入息中位數均低於貧窮線一倍有多(2022年7-9月全港住戶收入:二人$22,000、三人$35,700、四人$45,700),反映中港分隔家庭處於嚴峻貧窮,再受疫情打擊,貧上加貧,絕對應是政府重點扶貧對象之一。然而,政府未有針對其獨特處境,精確識別,因應情況,優先推行長中短期紓困措施,支援這最弱勢社群,達至精準扶貧,導致貧窮日益嚴重。

 

  1. 家庭赤貧,近8成三餐不足,營養不足有損兒童發展

社會豐衣足食,中港分隔家庭卻赤貧及面臨三餐不足問題,當中近半子女(48.1%)只食兩餐及28.9%有三餐,但份量少,常處於不飽情況,兩成能食飽的靠取得免費食物。其單親父/母只能靠領取免費發放食物(86.5%)、自己不食,讓子女食(80.8%)、食過期食物(61.5%)、每餐食少些,時常不飽(48.1%)及更因無錢開飯,時常不飽(23.1%)。反映中港分隔兒童長期遭遇貧困,連食飯都成問題,這容易導致攝取營養不足,造成各方發展遲緩,如:認知、情緒、社會適應等。政府現時食物銀行服務不惠及雙程證,而且要酌情處理及申請完要再等半年申請,支援力度明顯不足。

 

  1. 疫下7成開支大增,開源減少子女活動

疫情期間,香港物價不跌反升,按政府最新公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顯示,按年升1.8%,當中基本食品、衣履及交通分別上升至3.5%、5.2%及1.6%[1],疫市上升。有73.1%表示疫情下,家庭開支反增,包括:物價上漲(86.5%)、是子女長期在家及購買防疫物資(53.8%)、看醫生治病(51.9%)。中港分隔單親在收入減少及綜援不夠情況下,未能抵銷高通脹。為節省開支,他們須開源節衣縮食,90.4%臨近收市才買餸、51.9%暫停/減少子女參加課外活動、42.3%食少幾餐及向親友借錢、更甚有15.4%拾紙皮去賣。可見,家庭貧窮絕對會剥奪兒童參與活動的權利,影響兒童整全發展機會。

 

  1. 返回國內續期雙程證,不利兒童身心發展

自疫情爆發,中港政府早前實施多項出入境管制政策以控制疫情,故中港分隔單親不能隨時返回中國為其過期雙程證續期。疫情前,57.7%父/母需要每三個月定期回鄉續探親證,55.8%需要8-14天,28.8%要15天或以上。當他們獨自返回內地續期時,絕大部份要讓子女獨自留家(95.2%)、61.9%交由朋友暫託、42.9%交由親友暫託、14.3%是日間由親友照顧,但晚間是獨留在家。父母離開子女返內地續期,對兒童有很大負面影響,大部份都表示缺乏安全感(90.4%)、感焦慮(84.6%)、無人照顧(73.1%)、感害怕(71.2%)、使自卑(67.3%)及自行煮食容易發生意外(55.8%)。安全感對兒童尤為重要,過度缺乏安全感會使兒童容易與人疏離、容易退縮、怕嘗試新事物及易變暴躁,不利身心健康及社交發展。

 

  1. 疫情留港續期雙程證,減少抑鬱穩定情緒

研究中,疫情前,近6成中港分隔家長(59.6%)要帶同子女回國內續期,當中45.2%要逗留8-14天,更有29.%留15天或以上。帶同子女一同回去,除增加金錢負擔(78.8%),每人平均花費$1,200,亦要向學校請假(63.5%)及拖慢學習進度(69.2%),影響子女學習。

疫情期間,通關有所限制,中港分隔單親家長暫時得以留在香港續期。本會採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的抑鬱症量表,量度分隔對兒童及母親的精神健康,發現兒童及父/母的抑鬱指數有輕微回落,92.2%兒童有輕微至嚴重的抑鬱病症(2021年93%),嚴重抑鬱最多(69.2%) (2021年80.7%)。100%的父/母親有輕微至嚴重的抑鬱病症,嚴重抑鬱最多(69.2%)(2021年82.5%)。其抑鬱減少原因可能與學校復課及短暫留港續期有關。封關使讓父/母能悉心照顧子女(98.1%)、令彼此情緒穩定下來(82.7%)。由此可見,在港續證有助陪伴子女成長,更提升精神健康。

另外,更發現中港分隔子女學業進步(65.4%)。事實上,不少學童在疫情下學習出現退步,但他們在全級成績中位數由上學期的32名升至今學期29名,有明顯進步。可見,留港續證對其家庭有著正面影響,有助穩定兒童情緒、學業、成長發展。現時有限度通關,撤銷隔離要求,98.1%就擔心續證安排,又再次與子女分離。

 

  1. 申請外勞手續不透明,要求簡易輸入方便

勞工處「補充勞工計劃」下,讓僱主在未能在本港聘得適合人手下,可輸入技術員級別或以下勞工。現時政府更增加輸入外勞護理員配額,解決人手不足問題。中港分隔單親家庭已在港生活多年,不少熟悉香港文化及懂聽講廣東話,較容易適應香港工作文化。調查發現,90.4%希望成為外勞,26.9%有嘗試申請外勞,但因不同原因未能成功,包括:中介費用昂貴(40.4%)、不合申請資格(例如:要有適合的資歷及經驗) (34.6%)、申請手續繁複(32.7%)及無接受相關培訓(15.4%)。

香港僱主委託國內勞務公司聘請外勞的資料相對零散化,在港的雙程證難以有系統及官方途徑得知聘請訊息,甚至有些中介公司要求先支付昂貴中介費用,才到香港工作,反映申請外勞手續不透明及繁復。政府需全面檢視現行申請流程,公開相關招募外勞申請途徑及資訊,而且要簡易輸入,容許先請後培訓、在港處理補充勞工計劃(招募、面試等) 及酌情鬆綁外勞住宿條件,使中港分隔單親家庭有機會參與是次計劃。這除了增加他們在港收入,自食其力照顧其在港子女生活,避免兩地奔波,幫助家庭脫貧,亦能解決香港低技術勞工短缺問題,創造雙嬴局面。

 

  1. 醫療費用超貴,有病不看醫生

疫情期間,65.4%父/母曾經確診,當中85.3%沒有看醫生求診,較2021年增加(84.2%)。即使中港分隔父母及子女都患上不同長新冠症狀,疲倦(94.1%)、關節痛(61.8%)、氣促(55.9%)及失眠(50%)等,但因父/母沒有身份證,無法負擔求診費用及使用醫管局網上服務(57.7%)及要省錢留給子女看病,自己選擇不看醫生(23.1%)。即使患病,都未有盡快識別及治療。

無領取綜援的香港兒童即使看公立醫院,都要支付一定費用。如果申請豁免,文件手續繁複及花時間排隊輪候。雙程證身份看急症,每次需要繳付$1230,貴用昂貴,難以負擔,故他們都不敢去看病,主要以自行食成藥及看免費醫生,迫不得已才去收費的公家或私家醫院。

2003 年之前,雙程證探親人士可憑結婚證書或居港親人的身份證明文件,享用與香港居民相同的醫療費用。但2003年人口政策新規定,港人內地來港探親親人,不可再憑香港親人身份享有醫療費的優惠,現時內地來港照顧家人的雙程證人士已無法享用公營醫療服務,只可使用急症,但公立急症門診收費$1230,住院收費$5100。政府應恢復昔日醫療政策,減輕其經濟負擔(96.2%)、改善其家庭精神健康及情緒(80.8%)及及早檢測識別治病(73.1%)等。長遠而言,可提升整體社會健康水平,減少醫療開支。

 

  1.  六成子女學習匱乏,缺乏多面發展

疫情下,研究發現近六成(57.7%)沒有參加課外活動及65.4%沒有參與功輔班補習。沒有功輔班補習主要原因是100%沒有錢支付,而暫停參與課外活動及補習原因是要48.1%難支付費用及機構/學校暫停提供,所以子女留家只能多做家務(55.8%)、看電視及做功課(51.9%)及睡覺(48.1%)。社會要求學童成為多元智能,有語言、邏輯數學、視藝、音樂、運動等,近期更大力推行STEAM教育。中港分隔單親家庭因沒有身份證,資源相對更匱乏,向子女提供多元學習及經歷機會較少,容易局限兒童發展興趣及潛能。

 

  1. 無證家長難申請服務,子女上網借書難

電子學習是社會大趨勢,現時所有電訊服務商都要求客戶持有香港身份證才能申請,單親父/母是雙程證的香港學生未能申請上網服務,這影響他們子女上網學習做功課,未能隨時隨地學習。而且,子女辦理申請圖書證需要持有身份證作擔保人,而最近政府新推的「智方便」應用程式,原意是提供一站式個人化數碼服務平台,讓用戶以智能方式,更方便以個人電話登入及使用政府不同網上服務。政府只開通給予香港居民登入,未滿18歳人士需要家長/監護人通過自已帳戶確認同意才能開通。早前中一派位亦使用了智方便,中港分隔家長卻因未能開通戶口協助子女填派位。對他們來說,未能帶來方便。現時不少公共及商業服務都以香港身份證為申請資格,政府亦應帶頭檢視現有服務申請,將服務擴濶至雙程證類別,只要其子女持有香港居民身份,就容讓申請,否則只會將弱勢社群排除於外,未能便利及解決其生活需要。

 

  1. 居住惡劣,社會房屋無份

享有適當住屋權利是基本人權之一。71.1%中港分隔家庭居住不適切居所,近半(46.2%)居住100 平方呎或以下; 居住面積方面,中位數為95平方呎,當中2人家庭居住面積更少於85呎,遠低於房委會規定的公屋人均居住面積最低為 平方米 (約 75 )及 5.5 平方米(60 平方呎以下的擠逼戶。中港分隔家庭居住環境惡劣擠迫,缺乏適當做功課及活動空間。中港分隔父或母為雙程證,子女未滿18歳,未能符合條件申請公共房屋及社會房屋,可預計他們只能長期成為劏房常客,硬食貴租及水電,困擾多年,情況實在令人堪憂。住屋乃整體民生,除協助有輪候公屋人士,政府亦應考慮中港分隔家庭住屋需要,酌情讓其父或母成為子女監護人,申請社會房屋,改善其住屋環境(92.3%)、減輕租女及精神壓力(90.4%)、省下租金給予子女學習及營養(88.5%)及給空間子女做功課(69.2%)。

 

  1. 七成多等待10年以上,團聚漫長無期

現時中港夫妻一般分隔4年,便可以申請團聚,受訪的單親家庭,雖然有些配偶已去世,有些已離婚,或離棄母子,但全都超越4年,73.1%更是等待11年或以上,更有23.1%等了16年或以上。44.2%中港分隔父/母來港照顧已有11年或以上。成為單親後,父/母子等候團聚中位數也有11年,對父/母子實在是漫長的折磨。

 

  1. 及早團聚,及早補充勞動人口

據單程證政策,中港分隔父/母如在內地沒有其他子女,要待60歲,其香港子女已滿18歳,才可以依年老無依靠父母類別申請來港與子女團聚。調查中,全部受訪者正值勞動之齡,除了照顧子女之外,在未有身份證前,超過9成中港分隔父或母希望在港做外勞,自力更生(94.2%)、賺取收入及成為子女榜樣(80.8%)、脫貧(76.9%)、貢獻社會及不與社會脫節(67.3%)。可見,他們最需要香港身份證,照顧年幼子女,而且趁年輕工作脫貧,補充香港勞動人口,紓解家庭赤貧狀況,不需老來團聚,貧病交加。

 

  1.  兒童根在香港

65.4%兒童在港出生,77.8%持單程來港亦已居港七年或以上,故兒童的根都生在香港,其父親是香港人,所以法官在判決中港離婚案時,即使撫養權判了內地的母親,但子女仍要經常居住在香港,可惜,入境政策未有配合法庭判決,批准母親居港照顧子女,而無論在港出生或單 程證來港,這些兒童在內地都沒有戶口,不能在內地入學,所以儘快安排其母親來港團聚,才能幫到這些兒童健康成長。

 

  1. 身份證是一家最大心願

對於小朋友來說,通常成長期,最困擾的是學業,但這些單親家庭表示最想得到身份證(96.2%),有了身份證,就不用憂心分隔,不用多花錢續證,子女不用請假回內地陪父或母親續期,可以專注學業,可以有錢補習、參加活動,父或母親可以工作,可以養家等,可見父/母對家庭的發展實在很深遠。

正如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當你爲一名婦女充權,就等於一個家庭充權。當你爲一名婦女 充權,你就改變了世界。」尤其是對於這些在港孤兒的子女,內地的父或母親是他們的唯一親人及照顧者,所以是否有資源、在香港是否有身份證,很影響父或母親對孩子的協助。如果母親不能居港,這些孩子將會成為真正的孤兒,政府需要另外提供兒童之家或寄養家庭服務,既花資源又效果不及親家人的無價親情可貴及有效。

 

  1.   兒童關鍵成長期,父母缺席影響深遠,家庭團聚不能再拖

父母親在兒童的成長階段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以輔助兒童身心健康成長,亦是兒童成長模 仿學習的對象,缺乏父母在身邊及指導,兒童可能會出現退縮類行為、焦慮和憂慮類行為、社會 問題類行為、專注力問題類行為及攻擊類行為等問題7。現時中港分隔單親家庭的子女大都是自 小父親去世或離棄他們,母親因沒有香港身份證,不能經常在身邊,有些最長等候17年的,整個 成長期,都是未能團聚,已看到兒童的成長及健康都有問題,更有患上精神病。現時等待團聚的兒童,大部份都是需要照顧及處於關鍵成長期,很小年紀已經歷生老病死,甚至家庭暴力,是嚴 重受傷的孩子,當局實在應立即批准其母親來港照顧子女。

 

建議:

  1. 政府制訂精準扶貧政策,中港分隔單親家庭應為精準扶貧對象之一,針對其需要,作出適切支援,具體落實「共同富裕」目標;
  2. 建立中港分隔單親家庭人口及經濟狀況數據庫,定期跟進情況;
  3. 檢視及協調政府各部門的政策及服務,是否有助脫貧還是增加家庭貧窮情況,包括:  勞工及福利局、保安局、教育局、醫務衞生局、房屋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等,重新檢視及評估現行政策是否對準中港分隔家庭,尤其是分隔單親需要、政策到位、有否因其雙程證家長而阻礙服務申請等;
  4. 中港政府應加速安排香港單親子女的內地父/母酌情批准單程證來港定居照顧子女;
  5. 香港政府應立即聯絡內地中央公安部商討在政策上撥單程證名額安排中港單親父/母來港定居照顧子女,及給予香港政府,內地申請輪候來港團聚人士的資料及入境審批權;
  6. 現時每日150個中港家庭團聚單程證名額因內地子女出生數目減少,平均只用約125個,應將這些剩餘名額撥予香港爸爸/媽媽已去世或被香港爸爸/媽媽離棄的香港子女的內地父/母來港定居照顧這些小朋友;
  7. 一年多簽探親政策應惠及子女為香港居民的單親父/母或再婚單親;
  8. 本港入境處應在疫情過後,繼續為中港分隔單親的雙程證續期;
  9. 香港政府應行使酌情權,批准特殊困難的母親身份證留港照顧子女。雙程證來港,如有需要可以在港續期;
  10. 社署及關愛基金成立基金,支援中港分隔單親家庭生活來回續期支出,及子女學習需要支出。
  11. 學校重點識別貧童,優先扶助中港分單親子女,因應其經濟情況,提供免費托管、功輔班及興趣班;
  12. 恢復2003年之前的優惠政策,內地來港照顧家人的雙程證人士可享用與香港居民相同的醫療費用;
  13. 派發1萬元「基層生活津貼」,涵蓋中港分隔家庭,18歳以下兒童亦能受惠
  14. 「補充勞工計劃」應公開和透明申請途徑,或在港設立申請部門,讓居港雙程證人士亦可在港申請及在港培訓;
  15. 社署的服務及食物銀行服務應涵蓋中港單親家庭雙程證家長;
  16. 社署家庭服務中心應為雙程證及其子女提供情緒輔導;
  17. 社會房屋計劃/過渡性房屋應開放一定比例予本港小孩和其雙程證父母申請;
  18. 應成立中港家庭團聚協調機關,協調申請、監督審批、處理投訴,保障婦孺權益;
  19. 儘快全面通關,撤消所有核酸限制,改以快測或取消快測,令分隔單親容易在內地找工作及來往照顧子女

2023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