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 引入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意見調查報告
(一)背景
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下稱「聯席」)由三十多個病人自助組織及關注病人權益組織組成,一直關注香港醫療的政策、制度、資源及服務。聯席認為,香港醫療制度存在各種問題,包括:公營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長、私營醫療服務收費高、基層醫療發展滯後等。公營醫療同時面對人手不足、人才流失、設施缺乏等。眾多問題之中,醫生人手短缺至為關鍵。
香港醫生人手多年以來一直嚴重短缺。目前香港每1 000名巿民只有約2名醫生,遠低於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亦低於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3.5名。全港約15 000名醫生,少於一半在公立醫院工作,多於一半在私營界別,換言之,公立醫生對人口比例更為懸殊,工作壓力非常龐大。為公立醫院引入更多醫生人手,絕對是刻不容緩。
現時本港醫生供應的來源包括:一、本地醫學院培訓;二、非本地培訓醫生應考執業資格試後自行選擇於公營或私營工作;及三、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有限度註冊方式於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有限度註冊醫生必須同時持有外地醫生執照,就算工作多年,也不能成為香港正式註冊醫生,不利吸引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及挽留有限度註冊醫生留港服務。
根據海外國家的經驗,引入非當地培訓醫生的途徑,除「考試考核」途徑,即:向通過執業資格試的非當地培訓醫生發出正式註冊執照之外,還設有「臨床考核」途徑,即:在證明具備醫學水平(如:在指定醫學院畢業)下,可取得臨時註冊,再通過臨床工作表現評估後,可同樣取得正式註冊執照。新加坡近年快速提升醫生對人口比例,正是因為設立了「臨床考核」途徑,加快引入具資格的非當地培訓醫生。
為增加本港醫生供應,政府於2021年2月提出修訂醫生註冊條例的建議,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初步方向如下:
- 引入的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必須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 引入的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須在認可的非本地醫學院畢業,並已在當地獲取醫生註冊資格或專科醫生資格,以確保吸納的醫生質素;以及
- 所有獲批申請人均要先獲公營醫療機構(即醫管局/衞生署/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錄取,並在取得專科醫生資格後於有關公營醫療機構工作一段較長時間,建議為期五年,對焦地應對公營醫療機構的醫生特別是專科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在建議年期過後,該醫生可取得正式註冊。
為了解長期病患者、照顧者及社會人士對有關修訂建議的意見,「聯席」於2021年4月16日至5月5日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問卷先提供客觀數據及資料,然後由受訪者回四方面的問題,即:有關醫生人手、有關公立醫院服務輪候情況、有關立法方向及受訪者背景資料等。是次調查合共收回505份有效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