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房屋展扶貧、社區共融建互助」 SoCO英華街社房「喜信」入伙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SoCO,下稱社協)公佈位於深水埗英華街的組合社會房屋「喜信」,已於2022年1月提前完工,並於農曆新年前1月28日開始入伙,140個單位已全數租出予基層獨居老人、單親家庭、在職低收入家庭等,一共316個居民,包括17戶少數族裔家庭。

社協自1971年成立,致力協助籠屋、板房及劏房等基層居民改善房屋及生活。 2016年於社區內開展各項社區過渡房屋計劃服務,截至 2022 年 1月,機構共計營運的330個單位和宿位,服務逾710個基層人士。社協一直倡議善用閒置社區土地增加過渡房屋供應,社會房屋應作為扶貧策略及平台,輔以社會服務支援,強化基層住戶的脫貧能力、儲蓄、抗逆力,促進個人及家庭的身心健康,強化社區中鄰里互助精神。

SoCO英華街社房「喜信」大閘

長沙灣英華街是一幅社區閒置土地,社協獲運輸及房屋局政策支持,關愛基金資助,於2021年2月2日動工,到2022年1月取得入伙紙,項目認可人士為周德年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譚漢華建築師,有利建築有限公司為工程承辦商及組件生產商,全期預算可協助600名苦候公屋的基層市民脫離環境惡劣、租金昂貴的住屋,讓基層在可負擔的過渡住屋中得以喘息。項目中,為了增加大單位,有幸獲得嘉道理慈善基金贊助,興建35個4-6人兩睡房大家庭單位,為市區首個設有大單位的組合屋項目。

長沙灣英華街組合屋項目原預計於2022年3月中入伙,現在各方努力下,提早在過年前1月尾已入伙,提供140個一人至六人的組合屋單位,項目命名為「喜信」,象徵社協與基層居民對適切住屋的信念與堅持、期望將喜樂帶到每位居民的家。強調「健康住屋」的概念,着重房屋自然採光,具通風的窗、衛生、安全、租金按居民經濟能力而定,讓基層家庭可真正享有「家」的感覺。

在香港房屋供應緊絀下,超過20萬的基層市民租住租貴環境惡劣的籠屋、板房、劏房等不適切的居民,基層租戶被加租、迫遷的情況屢見不鮮,劏房環境狹窄、天花剥落、牆身滲漏的問題見慣不怪,由於長期蝸居惡劣環境,不少住戶精神抑鬱、兒童身心發育等亦受影響,這些貧困的籠屋、板房、劏房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熱,急需救援! 喜信的居民由環境惡劣的劏房、籠屋搬來喜信,都感到無比喜悅及稱讚新環境舒適,慶幸終於可以有安樂窩。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期望以小型市區項目作為先導,融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幫助劏房基層藉著社會房屋的環境及社區互助、社會服務的支援,增強脫貧能力。項目除強調建設一個住屋環境的提升之餘,更強調一個群體的建立,讓居民與社區人士之間的情感可以連結,項目特別設有社區共享園圃、長幼共融的遊樂和運動設施、未來將開放社區人士參與活動,促進居民、社區人士彼此認識,基層住戶不但有自己的空間,也與社區人士共享公共空間,彼此交流分享,打破社群間的孤立,建立互相關懷的共生模式。

基層的住屋問題仍然嚴峻,社會房屋供不應求,大部份正居於不適切居所基層人士及家庭仍然苦無出路。社協建議政府正視問題,將社會房屋政策恒常化、應親力統籌覓地建屋、增加資助民間非牟利組織於市區營運和興建大單位,房屋署、房協、市建局應參與興建,官民合力增加過渡性房屋的供應量至不少於5萬個單位,以在中短期內紓緩20多萬戶身處困境的公屋輪候冊住戶的住屋需要,長期配合「減劏」時間表,將籠屋、板房、劏房住戶在未來10至20年內逐步減少,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讓基層民眾看到曙光。

新聞稿相關相片:請按此查閱

英華街組合社會房屋計劃「喜信」原計劃於2月10日舉行入伙典禮,由特首主禮,因疫情延期,現疫情稍緩,網上公佈入伙,多謝特首拍了一段視頻恭賀居民入伙:

本會亦在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與影視學院媒體及社會傳播課程學生(林敬雯、龔雪盈、郭詠琛、邢麗晶、梁子賢)協助下,製作了訪問居民、建築師、承建商、運房局、及喜信環境的影片:

二零二二年四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