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特殊教育需要兒童「人本支援」先導計劃》中期成效研究調查
- 前言
基層特殊教育需要包括智力障礙、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情緒問題、特殊學習困難、肢體傷殘、視覺障礙、聽力障礙及言語障礙共九種,每一名兒童年齡、程度和需求都不同。在2023/24年度,全港就讀於本地官立或資助學校的學齡兒童總數為510,453人,而當中確診SEN學生的人數為64,220 人,佔主流學生總數的12.6%,而SEN學生的人數仍有持續上升的趨勢。雖然政府每年增加投放在融合教育的開支,由2017/18財政年度的15億元增至2024/25財政年度約41億元,增幅170%,但學齡SEN兒童家長仍感覺「校本支援」明顯不足。
本會於2015年起關注基層SEN兒童和照顧者的福祉,亦見證政府不斷改善學前SEN支援政策,包括社會福利署陸續提供「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服務,基本做到確診個案服務「零輪候」。但而學齡支援政策則由教育局統籌,主要採用「校本支援」模式支援SEN學生。教育局提供 「學習支援津貼」給各中小學校,由學校自行決定如何運用這些資源,並透過「三層支援模式」支援SEN兒童。
但本會接觸到的基層SEN家長卻普遍認為學前SEN支援政策較學齡SEN兒童,滿意度高。原因是學齡SEN兒童「校本支援」強調校本,對比學前SEN支援則強調「人本」,具有針對性強、服務「標準化」、服務「專業性」強、家長具「知情權」、提供定期「評估報告」,此外亦可做到「服務全覆蓋」等優勢。
為了彌補「校本支援」不足,倡導「人本支援」和「校本支援」公私營結合的可能性,本會自2024年7月起開展《基層特殊教育需要兒童「人本支援」先導計劃》,透過SoCO困難基金協助學齡SEN兒童家庭每月$1500元在社區中尋找私營服務,包括學習能力提升的補習項目、潛能發展的興趣班和針對SEN兒童需要的治療和訓練服務。並與聖方濟各大學合作進行了半年的追蹤研究,研究採用了量性及質性混合研究的方法,預計分為四階段收集數據(半年為一階段),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如下:
量性問卷:透過網上問卷收集了參與先導計劃的73名個案由2024年7月至2024年12月的第一階段參與情況,有效回覆率100%。問卷共分七部分,包括:一、背景資料;二、生活品質;三、社會資本;四、SEN子女正在接受的支援服務;五、SoCO特別困難基金;六、照顧者支援服務及;七、政策建議。
質性研究:
- 質性分析:記錄13名參與計劃的SEN兒童學習能力、興趣潛能和治療訓練等成效。
- 聚焦小組:2組聚焦小組,共訪問10名參與先導計劃的SEN兒童家長。
研究結果顯示,採用「人本支援」和「校本支援」公私營結合的先導計劃模式,可有效彌補現時學齡兒童「校本支援」不足,倡議政府開展先導計劃並按計劃成效擴展至本港18區。
- 研究結果分析
2.1 量性問卷分析結果(見附件1)
從中期數據結果可見,受惠家庭普遍對現時所接受的服務表示不滿,特別是在服務銜接方面,更有高達 86% 的家長表示「不滿意」或「極度不滿意」。由於受家庭經濟因素影響,家長在為子女選擇課程時面臨一定限制。
此外,問卷結果亦顯示,家長認為子女最需要的支援服務包括學業支援、社交及情感表達,以及興趣與潛能發展。因此,統計顯示,基金的主要用途集中於生活開支、學童的學業支援,以及興趣發展相關項目。
根據首兩階段的數據分析,受訪者在生活品質的「整體分數」以及其子量表「心理」與「環境」方面,均呈現統計學上極顯著的差異,顯示第二階段的得分明顯高於第一階段。另一方面,受訪者在線下社會資本的「整體分數」,以及其子量表「凝聚型」和「搭橋型」亦呈現極顯著的差異,同樣反映第二階段分數明顯高於第一階段。
綜合上述結果,可見接受基金支援的家庭在參與計劃後,其生活品質與社會資本均有顯著提升,顯示該計劃在促進家庭心理福祉與社會連結方面具有正面效益。
2.2 質性分析結果:13名SEN 個案研究結果顯示校本支援有局限性(見附件2)
(1)SEN兒童成績欠佳,學校功輔班無法照顧到部分SEN兒童的個別需要
學校雖然有為SEN學生提供學業上的支援,但卻未能針對SEN兒童個別輔導的需要,如專注力不足/多動症、自閉症或讀寫障礙,往往需要1對1等小班輔導,學校提供的功輔班,往往1對10,因此作用不大;有部分學校更沒有提供任何學業上的支援。個案資料顯示,在校本支援模式下,並非所有SEN兒童都能得到支援,即使兒童被評為第二層支援的學生,獲得的支援也零散化,甚至所獲得的資源並非作為支援SEN學生之用。
(2)校本支援措施雖多,但整體欠針對性、持續性,以致實際效用不大
個案資料顯示,大多數學校在得知學童有特殊教育需要後,均為他們提供SEN支援,包括提供課託、社交/情緒小組、言語治療訓練等。表面看來有不同的措施支援SEN學生,但相關措施不是欠針對性,就是服務次數有限,難以看到成效。
(3)校本支援未能以專業團隊形式處理SEN學童的情緒、行為和社交問題
除了學業方面,SEN學童亦有情緒、行為和社交問題,部分SEN兒童會有無法專注,甚者會滋擾他人的狀況;另一部分的SEN兒童則性格容易害羞,導致難以發展人際關係或容易遇到社交困難。 學齡SEN兒童的校本支援沒有考慮到不同SEN兒童的發展需要,與學前支援服務相比,沒有規定每名學生每年享有60小時的標準化專業服務,服務亦不是由專業團隊如社工、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師,以及臨床/教育心理學家以一個團隊的形式根據兒童的發展性評估報告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服務。研究發現,SEN學童亦需要情緒、行為和社交方面的支援。但校本支援下所提供的情緒管理小組、社交小組等,多由學校社工開展,少了其他專業人士的支援,再加上通常短期進行或頻率偏低,欠缺持續性;並且有一定名額限制,並不是每一個SEN兒童都能受惠,對改善SEN兒童的情緒、行為和社交問題沒有太大的幫助。
(4)學校雖有興趣班,但有局限性,也需要抽籤或老師推薦
SEN學生在學習上飽受挫折,但仍可在個人發展取得成就,如藝術、音樂和運動等。有受訪者表示學校有提供資源幫助學生發展興趣,但在校本支援的框架下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有部分興趣範疇未必能涵蓋到。再加上部分興趣班需要抽籤或老師推薦,SEN兒童無法受惠。學校雖然有提供各類型的課外活動,但大多是運動類為主;相較之下靜態活動如畫畫,以及佳慧感興趣的漫畫素描,校內並沒有開設相關的興趣班。研究反映有部分學校雖能為SEN學生提供興趣發展的機會,但每個SEN學生的長處、興趣不一,學校難以針對每個學生的長處提供相關的興趣班,在校本支援的模式下SEN學生未必能發展自己的興趣。
(5)人本支援可彌補校本支援不足
報告中的「人本支援」模式是指在「校本支援」的基礎下,若SEN學生在學校獲得的支援服務不足或不夠針對性,可有額外的現金支援以協助其在坊間獲取補習、課外活動或治療性訓練。本會在2024年起設立「基層特殊教育需要兒童「人本支援」先導計劃」計劃,以「人本支援」資助模式幫助SEN兒童在坊間獲取針對性的服務,鼓勵SEN學童在學業外發展個人潛能。是次調查顯示SEN兒童接受坊間SEN支援後,在學業、個人發展方面等都有正向改變。
(6)外間機構的興趣班收費不菲,家長難以承擔
受訪者皆表示有意為SEN兒童在坊間尋找資源,但經常遇到不同困難,多數與難以承擔興趣班 / 補習班收費有關,能提供一對二/三個別形式教學的課程大多收費昂貴;就算能找到收費相宜的課程,卻只是以短期形式舉辦或是名額有限,即使能看到成效,但難以持續發展下去。研究例子反映出大多數基層SEN學生家庭經濟匱乏,在經濟條件不許可的情況下,只能讓SEN兒童斷斷續續地參與興趣班/補習班;即使能報讀到由NGO舉辦的興趣班/補習班,仍需作心理準備一期結束後未必能參與下一期的班組。
(7)使用基金發展興趣 / 接受訓練後,家長觀察到SEN兒童的正面轉變
由於SoCO特別困難基金的申請者可按SEN兒童的需要,自行決定為他們安排補習、課外活動或治療性訓練及運用的比例。有一部分家長將基金運用在單一項目上,有部分則將基金拆分幾份,分配在補習、課外活動或治療性訓練各方面。
學業支援:曾或正接受坊間學業支援的個案表示,在人足比例足夠下(1對2-3人的功課輔導班或補習班),坊間的學業支援能幫助SEN兒童提升學業成績。
個人潛能發展:部分受訪者為SEN兒童報讀興趣班以助其發展個人潛能,例如畫畫班、游泳班、跆拳道等。受訪者均表示SEN學童在參與興趣班,能觀察到SEN兒童提升對該項目的興趣及技巧,亦有助他們改善情緒,甚至改善行為問題;另一方面,發展個人潛能亦有利SEN兒童的個人成長,如提高自信心。
治療性訓練或醫療用途:有部分受訪者運用基金為SEN兒童安排治療性訓練或醫療上,SEN學童在接受訓練後,認知功能有所改善。亦有受訪者將基金用於醫療用途,受惠的SEN兒童不只僅身體狀況得到改善,社交發展也有間接的提升。
2.3 針對先導計劃的發展建議:
(1)為SEN兒童提供發展性評估報告,根據報告選擇針對性服務:先導計劃僅由社工在面見家長時根據SEN兒童的情況和家長的觀察作出基金使用的建議(現有人手無法做到個案管理),與學前支援服務不同,無法由專業團隊根據SEN兒童提供發展性評估報告,再根據報告內容建議基金使用於學習、興趣或訓練支援。有受訪者表示知道資助得來不易,希望能善用一分一亳,以上例子說明個案在未有足夠指引及支援下,未必懂得如何有效運用基金幫助SEN兒童。因此,本會認為可由專業團隊根據SEN兒童提供發展性評估報告,再根據報告內容安排專業人士(如社工)以個案管理形式,建議基金使用於學習、興趣或訓練支援,協助SEN兒童家庭善用「人本支援」的資源,安排合適的資源幫助SEN兒童發展。
(2)個案社工可用各項評估工具,協助SEN兒童發掘潛能:有受訪者表示她們在幫助SEN兒童發展個人潛能遇到不同的困難。有受訪者為花費大量心力發掘其女兒的興趣才能卻苦無結果,深感疲倦、絕望;亦有受訪者表示雖然了解其兒子的興趣所長,但因不知哪裡有相關班級可報讀,最終選擇為兒子報讀其他的興趣班。以上例子說明SEN兒童家長若沒有足夠的資訊,或會影響基金的使用及SEN兒童的個人潛能發展,亦會間接增加家長的壓力。本會認為可安排個案社工協助,輔以各項評估工具(如多元智能發展評估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Scales),協助SEN兒童發掘其潛能,並按其潛能為SEN兒童安排合適資源發展潛能。
2.3聚焦小組:2組聚焦小組,共訪問10名參與先導計劃的SEN學童家長
是次聚焦小組的結果將分為三個部分,包括:(一)基金的實際用途;(二)特殊需要學童在使用基金後的改變;以及(三)家長對計劃的建議。
在基金用途方面,與量化數據結果一致,家長於聚焦小組中明確表示,基金主要用於參加課後補習班、興趣班,以及特殊訓練(如語言訓練、體育訓練)等。使用基金後,不少家長指出,子女能夠參與更多類型的活動,例如課後補習、畫畫班、游泳班等。這些活動不僅有助提升孩子的學業成績,也促進其社交能力的發展,增強自信心,並有助於發掘及培養個人專長。對家庭層面而言,部分家長亦表示,與子女的親子關係有明顯改善。
至於對計劃的建議方面,家長普遍期望基金能夠恒常化,以便長期支援學童在日常學習及訓練上的需求,從而持續促進其全人發展。
- 政策建議
3.1 加強現時的「校本支援」
仿效「加強言語治療津貼」,根據學校收錄SEN兒童的種類和數量提供各項針對性津貼,包括「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治療津貼」、「讀寫障礙治療津貼」、「發展遲緩治療津貼」等,確保協助校內不同年齡和種類的SEN學童得到相應的支援。
為中小學確診SEN兒童提供通告,顯示兒童所處支援層級和公佈相對應的服務。
3.2在融合教育的「校本支援」基礎上開展「人本支援」先導計劃
港府可為基層確診SEN兒童,特別是「校本支援」服務覆蓋不到的兒童,提供每月1,200元的現金資助或學習券,用於訓練、興趣學習和學業補習,以「人本支援」模式協助SEN兒童的學業和發展潛能,彌補校本支援不足。
港府可考慮重新調整「學習支援津貼」的資助模式,將一部分津貼用於「人本支援」;並以先導計劃的模式推出,再根據計劃成效決定是否將計劃恒常化。
運作模式可借鑑學前支援計劃,由專業團隊為SEN兒童提供第一次的評估報告,提供在學業、興趣和治療層面的介入建議。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可提供定期發展性評估報告,調整介入方案。
運作模式亦可效仿共創明「Teen」計劃,所有個案由個案經理負責與家長一起擬定介入模式、發掘SEN兒童的優勢智能、管理進度、協調資源運用和基金運用成效。基金支援期限可每半年續期和檢討,根據SEN兒童情況調整介入方向。
3.3提倡以「能力為本」角度支援SEN兒童
現有服務機構在提供培訓課程/訓練時,可為SEN兒童提供多元智能發展評估,並在智能培訓上提供建議,鼓勵SEN兒童及其照顧者以「能力為本」視角彌補現有能力弱項。
3.4 增加照顧者的支援
擴大「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的受惠對象至所有確診基層SEN兒童照顧者,並按比例派發津貼;領取綜援或在職家庭津貼的家庭可根據SEN兒童評估報告直接獲額外津貼。
檢討非牟利機構自負盈虧資助模式,增加津助額予機構提供服務,開展一定數量的廉價或免費服務,也可提供半免或全免名額,讓基層 SEN 兒童和家庭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