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中高齡市民及殘疾人士口腔健康調查發佈會

管制下地產持牌人及代理服情況調查 新聞稿

醫務衞生局現正透過「口腔健康及牙科護理工作小組」,全面檢視公營牙科政策及服務,預計今年內將初步提出改善建議。就此,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香港老人權益聯盟(老權)及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長病聯)於2023年3至6月間,以電話及網上問卷訪問132位基層中高齡市民(45-64歲及領取在職家庭津貼或綜援,或每月收入低於貧窮線) 及74位殘疾人士(即持有《殘疾人士登記證》的對象,包括身體機能永久傷殘或暫時受損的人士。),透過口腔健康相關生活質量量表 (OHIP-14),調查弱勢社群的口腔健康現況及反映服務需要。

調查發現八成基層中高齡人士及七成殘疾人士,於過去一年有牙痛或蛀牙,同時基層中高齡市民的OHIP-14平均分為20.9、殘疾人士平均分為19.1(分數愈高代表口腔健康令生活素質更差),遠高於其他研究中,不同社群的相關分數(居於院舍的長者12.9分、居於社區的長者10.1分及18歲青年6.3分)。雖然口腔健康極不理想,但基層中高齡市民處於服務真空,幼時未曾獲得學童牙科保健服務,亦未獲醫療券及關愛基金牙科等長者服務; 殘疾人士則面對交通及診所設計等物理及溝通等障礙,均成為「受忽視的一群」。面對牙患,大部份基層中高齡市民(73%)及殘疾人士(59%)只能忍耐牙痛或自行處理。就此,政府應於康健中心加入口腔檢查、為45歲以上人士設1000元牙科護理券、放寬關愛基金牙科項目年齡限制及設立無障礙診所,確保弱勢社群口腔健康。

主要調查結果

 

(一)                    基層中高齡及殘疾人士成「受忽視的一群」,口腔健康較長者更差

 

調查發現八成基層中高齡人士及約七成(72%)殘疾人士,在過去一年有牙痛或蛀牙,此外65%基層中高齡及58%殘疾人士在過去一年有牙齒鬆動,以及約七成(71%)基層中高齡及殘疾人士於過去一年有牙齦出血,可見上述弱勢社群中口腔健康問題非常普遍。值得留意的是,根據2011年衞生署數據,是次調查中的兩個弱勢社群的口腔健康問題比65-74歲長者更為嚴重!此外,是次調查以OHIP-14量表分析口腔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分數愈高代表口腔健康令生活素質更差。結果發現基層中高齡市民的平均分為20.9、殘疾人士為19.1,遠遠高於其他研究中,不同社群的相關分數(居於院舍的長者12.9分、居於社區的長者10.1分及18歲青年6.3分)。

調查發現基層中高齡市民,及殘疾人士口腔情況極不理想,惟現時並無針對性服務,社會亦較少關注,當局亦未有如長者及學童般,為中高齡人士訂立口腔健康目標,甚至衞生署2021年口腔健康調查亦未有對相關群組收集數據,弱勢社群於政策及服務討論中,無奈成為「受忽視的一群」。

(二)                    貧窮影響口腔健康,受訪兩弱勢社群主因「無力負擔診金」放棄求醫

 

調查發現,在過去一年有口腔健康問題的受訪者中,不到三成(27%)的基層中高齡市民向牙醫求診,殘疾人士向牙醫求診的比例雖然稍高,然而也僅有四成(41%),大部份基層中高齡市民(73%)及殘疾人士(59%)選擇忍耐牙痛或自行處理。調查進一步了解沒有求診的原因,逾六成(63%)基層中高齡及約一半(48%)殘疾人士表示未能負擔費用,為放棄求診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在預防性護理方面,約八成(81%)基層中高齡及約七成(71%)殘疾人士未有定期接受口腔檢查,同樣地,主要原因均為未能負擔費用,分別佔55%及46%。

一般認為,口腔健康會隨年齡增加而惡化,然而調查訪問的兩個弱勢社群雖然較為年輕,但口腔健康均較長者更差,可能因為基層經濟壓力沉重及,以及因「受忽視的一群」而欠缺資助服務,令口腔健康因缺乏適當治療而惡化。

(三)                    服務夾層求醫無門,欠缺公營牙科服務

 

本港自九十年代起方提供學童牙科保健,故中高齡市民年幼時未有接受牙科教育及保健,雖然年齡漸長及出現牙患,卻又因未滿六十五歲,未能獲長者醫療券以及關愛基金牙科項目資助,除了只提供緊急脫牙及止痛的公營牙科街症服務外,幾乎未能獲得任何公營牙科服務或資助服務。在治療方面,調查發現85%及64%有牙患的基層中高齡及殘疾人士,因不知道服務、籌數有限及沒提供所需服務等原因,未有向牙科街症求助;在教育方面,近半(47%)基層中高齡市民及約四成(39%)殘疾人士表示,沒有任何途徑接收口腔健康資訊。

值得留意的是, 四成受訪殘疾人士指出因各種障礙而放棄求醫,包括「沒有途徑」(23%)、其他原因 (輪椅進診症室困難、過牙醫床困難、照顧者沒有時間等) (13%)、交通接送(4%),是次調查對象包括精神病、聼障、視障、言語障礙、自閉症、智障,有聽力或语言障碍的人士,與醫護溝通可能存在障礙。故此整體而言,牙科服務可達性(accessibility)不足亦令弱勢社群求醫無門。

 

(四)                    牙科「逆向照顧」,弱勢社群口腔健康較差卻較少求診

 

綜合以上,本調查顯示本港長者口腔健康出現「逆向照顧」,即愈需支援的弱勢群組,所能獲得的衞生服務反而逆向減少。欠缺經濟能力、健康知識不足以及身心障礙令弱勢社群無法獲得合適服務,在健康公平(health equity)的原則下,當局必須增加針對性服務,令「受忽視的一群」能獲得口腔健康的預防及治療服務。

此外,調查反映弱勢社群在口腔健康資訊、獲得預防性服務(如定期洗牙)方面嚴重缺乏,雖然當局多次強調扭轉「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卻未有推出任何牙科保健服務,只待基層市民口腔衞生惡化後,方提供有限度治療補救,既捨本逐末,成效亦未如理想。

 

政策及服務建議

 

(一)                    地區康健中心加入口腔檢查,設立針對性牙科保健

 

口腔問題的早期識別和介入等預防工作非常有效,並減少整體老齡化人口對醫療保健系統的負擔,亦對健康老齡化至關重要,舉例而言,新加坡國家牙科中心為達到世界衞生組織訂立的目標:「80歲的長者至少要能保存20顆以上的自然牙齒」,針對社區内40嵗及以上成年人的口腔健康問題進行篩查及開展預防性介入,以改善高危市民的口腔健康情況。該服務項目根據口腔健康篩查結果,給予參與者改善口腔虛弱狀況的建議,並於6個月後對參與者的口腔健康情況進行重新評估。

本屆政府承諾於十八區設地區康健中心提倡預防,卻完全忽略口腔健康。有見及此,各地區康健中心應加入口腔檢查服務,於 18 區形成地區牙科保健網絡,接觸基層市民,並針對45嵗以上市民開展口腔健康社區篩查活動,為中高齡人士提供每年1000元牙科保健券,資助於私營市場接受牙科服務,及早改善個人口腔健康狀況和護理習慣。地區康健中心檢查及評估後,亦可轉介有需要市民申領綜援牙科津貼,使用醫療券及關愛基金牙科項目等,提升項目參與率。

 

(二)                    放寬關愛基金牙科項目年齡限制

調查發現,當前基層中高齡市民及殘疾人士主要因為「治療費用昂貴」放棄及早求醫,尤其現時衞生署牙科街症並未提供製作假牙及根管治療(俗稱「杜牙根」)等服務,此類服務往往收費逾萬元,基層市民在中高齡時延誤治療,導致到65嵗時將缺失多顆自然牙齒,長遠開支更不菲。因此關愛基金牙科項目應放寬年齡限制,為45嵗及以上的中高齡市民及殘疾人士提供服務,並擴展至在職家庭津貼、學生資助計劃受助家庭、以及其他通過相關資產審查的基層市民。

 

(三)                    設立無障礙牙科診所,增加培訓及器材支援

 

受訪殘疾人士中,有高達四成因為服務可達性不足而放棄求醫,更有殘疾人士反映因牙科診所設有樓級,無法轉移至牙醫床,或因種種溝通障礙無法獲得服務,望門輕嘆。故此,應為殘疾人士等特殊社群設立專門的無障礙牙科診所,配備合適設施,並加強相關培訓。當局可參考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社區牙科服務,為各特殊需要社群提供服務,包括:特別焦慮難以就診、有身心障礙或醫療情況的兒童、有複雜需求、被證明難以獲得或接受普通牙科服務護理的成年人(例如:有中度和重度學習或身體殘疾、精神健康問題的成年人等)以及露宿者等提供專屬服務,確保所有市民都能獲得口腔保健。

 

(四)                    醫社合作走進社區,完善人手規劃

 

基層中高齡市民、殘疾人士及長者等社群,可能因為長工時、身心障礙及社會資本不足等原因較難接觸健康資訊。是次調查亦顯示弱勢社群欠缺獲得口腔健康資訊的渠道,故此,有關服務必須主動走進社區,透過社福網絡接觸並教育弱勢社群。口腔健康教育應具針對性,與相關社區團體合作舉辦外展講座、牙科檢查及簡單治療。同時,根據2020年醫療人力推算,牙醫及牙科衞生員人手短缺嚴重,分別欠缺超過100名及30名。當局應完善規劃,以確保人手供應,包括增加牙醫供應,以及善用牙科衞生員進行基層口腔健康服務。

~詳細調查結果,請參閱「基層中高齡市民及殘疾人士口腔健康調查報告」全文~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香港老人權益聯盟

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