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批評最新公佈的財政預算案對基層市民困苦,未有大力紓解民困,亦未有回應中央政府要求特區精準扶貧的施政目標。新冠疫情後經濟復常不似預期,基層生活仍舊困苦,惟支援力度不足,對基層支援極少,預算案亦未有明確的精準扶貧措施,亦未有處理社會深層矛盾和基層脫貧建議,令基層失望! 本會回應如下:
1. 紓困津貼力度不足 支援照顧及就業可發展
疫後經濟仍未復常,通脹高企,物價日貴,老弱傷殘入不敷出,有工作的基層家庭,亦收入微薄,一半人只找到兼職工作,3成人還要還疫情時的債項,香港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的差距在疫情前後由34.3倍升至57.7倍,[1]可見基層生活仍然困苦,可惜當局卻未有適時伸出援手。尤其當局預計未來數年本港經濟極為波動,因應基層市民對抗經濟不景的能力較弱,更應及早支援,對基層及弱勢社群支援要及時且到位;在赤字預算下推出「逆周期」措施,雪中送炭永遠比錦上添花來得重要,然而,今年預算案提及扶助基層和弱勢社群的紓困措施非常有限,主要只是向領取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以及在職家庭津貼受助人提供額外半個月的津貼,支援不足。取消全民的消費劵,不考慮基層5,000元的現金紓困津貼,令基層失望。當局應增加額外津貼金額至不少於一個月或以上,或只針對基層貧窮人士發放5,000元現金津貼,受惠對象亦應包括十八歲以下的兒童。較可取是支援照顧及就業,增加院舍劵、增加幼兒中心,殘疾人士就業津貼等,應多加發展
2. 產業發展藍圖宏大 基層就業未見影蹤
預算案除了按國家十四五規劃闡述香港如何發展八大中心外,今年亦提出發展綠色未來經濟和數字經濟,矢言要「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將本港各項產業發展進一步走向國際化、更高端,然而,各項經濟發展亦未有針對協助基層的產業,亦未有提及在產業發展下,如何協助基層市民改善生活,似乎就算「造大個餅」,最終基層勞工亦未知能如何受惠。為此,本會建議當局應仔細分析各個產業發展對基層勞工的影響,同時引入基層勞工就業發展藍圖的視角,確保各項產業發展能為基層勞工提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清晰路徑。
3. 長遠調低開支百分比 憂缺持續財政承擔
預算案提出近年公共開支增升,主因是社福醫療基建開支急增,以及應對新冠疫症防疫抗疫的額外開支,將顯控制開支決心,當局預政府整體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將由2024/25年度約24.6%,下降至2028/29年度的20.6%(同期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則為22.4%)。事實上,以往數年各項經常公共開支增長是追落後,以應對人口需求(例如: 退休保障、醫療服務等),若當局未來數年強行壓低公共開支至低水平,將不利公共政策的持續財政投入,非市民之福。本會建議當局應將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維持在不少於25%或以上的水平,確保有充足財務資源維持政策推行。
4. 「富人稅」稅率兩級制可取 稅率和幅度宜更進取
預算案建議由2024/25課稅年度起實施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的標準稅率兩級制,即以標準稅率計算入息淨額超過500萬元的納稅人的稅額時,首500萬元的入息淨額繼續以15%計算,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則以百分之16%計算,令政府收入每年增加約9.1億元。本會歡迎上述措施,新措施如同「富人稅」,有助透過累進稅制達致財富再分配,落實中央政府提出的共同富裕的要求,惟力度仍見不足。事實上,若能進一步調升稅率,可為政府提供更多額外收入(例如: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則以百分之20%計算),政府每年稅收便可額外增加約45億元。
為此,本會呼籲當局應進一步調升稅階,以便提供穩定公共收入。此外,預算案亦未有檢討利得稅稅率(自2008/09年度至今一直推持16.5%),當然應調升利得稅稅率,並將利得稅標準稅率兩級制,法團及法團以外人士由目前首200萬元應評税利潤的利得税率將8.25%及7.5%(標準税率的一半),超過200萬元的應評税利潤則分別按16.5%及標準税率15%徵税,增加至20%,並增設稅階,讓更高收入企業繳付更多稅款,體現其企業社會責任。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謹上
2024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