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基層通關立法會申訴部申訴新聞稿

通關名額太過少  關懷名額好難求

長期分隔不人道  家庭需要應重視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及基層市民前往立法會申訴部,反映通關家庭需要,指出現時中國入境隔離政策即使放寬至7+3,香港每日有2,000個抽籤名額分配及人民關懷通關名額,但僧多粥少,一房難求,而且關懷名額的8大類別未有涵蓋家庭團聚的簽發單程證、處理文件,致使不少基層家庭仍分隔兩地,故要求當局盡快恢復有序通關及增加通關名額,除抽籤外,可加入計分制開放一定比例名額予非公務及特殊緊急需要人士,以人道立場體恤基層。議員葉劉淑儀、黎棟國、林哲玄、鄧家彪及陳仲尼出席聆聽。議會上,基層紛紛表達通關困難及影響,致使家庭分隔、適齡學童無學返、親人離世等。出席議員都表示重視家庭團聚需要,會建議人民關懷名額新增家庭團聚簽單程證類別,且向中國內地部門反映增加名額及完善抽籤名額方法。

 

疫情下貧窮加劇

    新冠肺炎肆虐兩年多,疫症爆發及政府採取相關嚴防限制措施,難免有損各行各業,餐飲、零售、旅遊及建造業等打擊最大,失業率創新高、經濟陷入衰退,迄今為止失業及開工不足人數多達188,500 (5%)及117,000人(3.1%)[1],較早前呈上升趨勢,而基層多為受影響一群。疫情加據貧富懸殊、社會不平等,對基層帶來嚴重衡擊。按政府扶貧委員會2021年發佈《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本港最新貧窮人口達165.3萬,貧窮率達23.6%(政策介入前),較前年增加16.2萬人[2],打破貧窮情況最高紀錄。政府未介入前,有新移民成員的家庭貧窮人口有78,900,貧窮率亦由35.1%增至37.9%,比整體情況更高(23.6%),顯然較受疫情影響,經濟負擔沉重。

控制疫情中港封關兩年多

中港政府因應疫情發展,兩地政府自2020年2月開始先後推出多項出入境管制措施以控制疫情,估計受影響港人的包括: 約十萬需要往來中港工作及居住、過百萬有親友在內地、近十萬中港婚姻家庭,過萬需要內地材料過境開工、近三萬跨境學童等。香港2020年11月23日取消部份港人返回本港後需隔離14日的政策,其後於2021年4月27日起推出「回港易」計劃,容讓身處中國內地或澳門回港的香港居民,回港後免受14日強制檢疫[3],然而,由於粵港澳三地政府一直仍未就通關安排達成共識,香港居民或港人在港的內地家屬回內地仍未有相應免強制檢疫的措施。

免檢疫通關煞停 改作抽籤

早前,香港控疫有效,持續清零,與中央積極相討通關免檢疫安排,首階段以配額制形式展開,循序漸進,即優先處理商務往來,未提及其他有需要人士如何處理。但第五波疫情突然來襲,香港陷入窘迫,政府忙於防疫,惟有押後通關工作。經歷Omicron高峰後,中國政府於2022年6月28日宣佈隔離時間由14+7改為7+3,香港赴深圳隔離驛站名額有2,000個,抽籤分配,每日10時開放申請,每日8時公佈登記結果,每次開放申請最近6天的名額,在此均等原則下並未能分辩有需要人士。而人民關懷通關名額可給予8類人士申請,其類別並不包括返回內地簽證,有損家庭團聚及學童上學,而且處理審批日子需時,未能即時處理到急切需要人士需要。大部份基層的親人都在內地,封關良久,對基層家庭更影響甚遠。生離死別,不能見面,令基層家庭很痛苦。

調查發現及分析

調查共訪問了467名基層,以了解基層的通關需求及意見、面對的困難及影響,並且就基層通關提出改善建議。

1.1 基層親人多在內地,八成為老人

調查發現,基層家庭的親人多在內地,包括: 83.5%父母、18.6%子女及15.8%配偶,反映基層家庭支援網絡多集中在國內,而香港網絡支援較鬆散及薄弱。新冠疫症前,基層可自由來回中港兩地,免檢疫下定期回鄉探望及照顧年老父母,陪同覆診,能見一面得一面。疫情前,37.3%基層表示有內地家人會協助照顧家庭及小朋友。有不少內地老人以探親證來港,幫忙看顧年幼子孫,分擔照顧壓力。這特別有助雙職及單親家庭釋放勞動力,讓基層安心出外工作,改善經濟。疫症封關,須隔離14+7日,未能負擔檢疫費用,只有9.2%受訪者表示有內地家人來港幫忙,70%表示缺乏家人支援、覺得孤單、孤獨。疫情封關兩年多,基層僅有的家庭支援網絡漸瓦解,既失去國內家人來港協助,亦要常常擔心老人身體情況,未能盡孝,憂慮不已。

1.2單程證來港人數大減近七成,封關阻家庭團聚

    疫情前,中港婚姻夫婦可以在等候單程證期間,以雙程證探親,免檢疫來港團聚,照顧家庭及子女。因封關,有基層未能自由出入兩地, 18.4%不能即時回中國內地簽單程證、處理文件、影響簽證審批進度,造成家庭拆散,不能團聚。受疫情及收緊中港出入境管制影響,2020-2021年單程證大幅減少近七成。這兩年,每年平均逾14,026人,即每日38人以單程證來港。這都反映封關下拖慢來港家庭團聚時間,不利新移民適應及融入香港。

 

1.3 家人被逼分隔,爭執頻繁

家庭是組成為社會及國家的基本單位,故要建立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和諧家庭,有利社會發展。但研究發現,50.1%一家被逼分隔兩地、21.0%未能照顧子女、夫妻及子女長時間分隔異地,46.9%與家人關係變差、爭執增加、29.6%缺乏父/母照顧、不利小朋友成長及12.2%感情轉差、考慮離婚,分隔確實減少雙方溝通交流,磨擦自然大增,有損促進家庭和睦及子女成長發展。因此,政府應同時兼顧家庭團聚需要,盡快安排有序通關。

1.4 學童未能回港,不利學習成長

    不少跨境學童及已批單程證但未來港的學童,受中港檢疫措施所限,9.9%學童未能回港返學,影響學習。因家中無人照顧子女,且疫情下基層經濟收入大減,經常出現開工不足及失業情況。面對檢疫時間漫長及昂貴隔離費用,基層擔心回港後未能上班,未有即時安排子女來港就讀及有如以往每天從內地跨境來港上課。有的家庭只能留子女在香港親友家中或返回內地,或以網課形式上學,更甚被逼停課。內地學童遲來港讀書,升讀大學比率愈低,而且網課缺乏師生及同學互動,學習效率下降,不利其社交及學習,阻礙成長,甚至向上流動。

 

1.5 內地親人有事,未能照顧

自疫情爆發,84.8%基層沒有與中國內地親人親身會面方面,沒有親身會面時間中位數為22個月。70.9表示親人患病/有事,未能照顧幫忙、50.1%一家被逼分隔兩地、21.0%未能照顧子女及17.6%親人去世,未能奔喪盡孝。中國傳統著儒家孝道,百行以孝為先,當未能前往內地照顧家人時,令在港親人掛念、擔心、憂慮、傷心、悔疚等,尤其親人重病或離世,未能前往奔喪及見最後一面,子欲養而親不在,留下一生內疚、自我斥責及遺憾。疫情雖無情,即使未能達至完全通關情況下,政府亦應以人道立場,適時酌情給予緊急需要人士免隔離。

1.6基層受通關影響,貧者愈貧

不少基層需跨境工作及生活,有的任職跨境司機、代購、中港兩邊工作生活,以香港工資支付國內居住生活開支。疫情下,基層工作更不穩定,容易受政府推行的嚴防政策沖擊,失業率及開工不足創新高。研究中,19.5%未能出外工作、收入減少、開工不足,50.7%家庭總收入較疫情前減少,減少至1-25%及26-50%分別有23.3%及19.9%,7.5%是減至50%或以上,每月收入中位數由$13,500降至$10,000,陷入更貧困。封關大大限制基層參與經濟活動,如:跨境司機運輸及過關時間及成本大增,致開工不足及失業等。就業是脫貧主要途徑,當基層勞動參與率下降,家庭經濟收入減少,更難向上流動,貧者愈貧。

1.7 香港求醫漫長,急回國內醫病

    受新冠疫情影響,公立醫院専科門診輪候時間等候更漫長。8個専科門診中,7個専科在各醫院聯網平均輪候新症時間要一年以上,包括:內科、骨科、耳鼻喉科、眼科、外科、精神科及婦科。特別疫情高峰,公營醫療不勝負荷,大幅削減預約檢查、覆診和非緊急服務,減幅達至四至五成[4],致使專科門診及非緊急手術輪候時間大為延長。為了及早檢查、及早確診、及早治療,不少基層定期到國內覆診,有的在疫情下健康突然惡化,等不到公院排期下,更急需到國內醫病,但因封關下,有19.9%未能看醫生覆診及取藥,延遲求醫,增加健康風險。

1.8 基層經濟雪上加霜,無力付擔檢測隔離費用

    現行中港有限度通關安排下,隔離時間需要14+7日,不能自行選擇隔離酒店,即使實施回港易計劃及來港易計劃,但仍需要隔離,檢疫費用動輒$5,000-10,000,基層難以付擔。而且,除了使用健康碼,亦要支付檢測費用。疫情下,基層市民受疫情打擊,開工不足及失業嚴重,收入大減,無力支付相關費用。調查中,94.9%表示檢疫酒店隔離費用昂貴,未能負擔、87.2%檢疫隔離時間長、72.2%子女需要上課,難以長時間請假,怕影響子女學習、66.6%回鄉開支龐大,生活壓力沉重,故逼於無奈延遲返回國內處理審批單程證等必須重要事項,有個別家庭因有急務,實在等無可等,只好借債回內地支付隔離費。政府可按其家庭經濟困難,因應其緊急情況提供資助/免費檢疫及檢測。

4.9 未設機制處理通關名額,漠視逼切需要人士需求

    中港免檢疫通關無疑需要兩地配合,除了接種疫苗達至九成,亦視乎兩地疫情是否穩定,動態清零等,但是疫情難以估計,變種病毒隨時來臨及反彈,在未正式通關時,政府不能只一刀切封關,漠視緊急人士需要,應人道酌情處理其情況,甚至訂下準則衡量其需要是否緊急。政府初期設立1,000-2,000個免檢疫名額給多商務人士往返。商業效益固然有利社經濟,但家庭倫理價值亦同為重要。調查中,97%表示同意通關名額應開放更多比例予有逼切需要人士。89.6%認為逼切需要人士名額應佔名額5成或以上,8%認為名額需增加至4,000或以上,而通關名額給予迫切需要人士的優先次序為:探望危重親人(66.4%)、紅白二事(55.7%)、醫病(51.2%)、家庭團聚(47.1%)及上學(46.9%)。故政府不應只側重商務需要,需盡快設立公開透明機制,兼顧家庭,給予有需要人士通關名額

  1. 政府建議

2.1 盡快制訂通關時間表,分階段落實

2.2 分階段增加通關名額

2.3 訂立透明、公平、公正配額制 - 不應將大部份通關名額給編予商務人士,劃分不少於一半比例予非商務人士(假設若有1,000個配額,當中不少於一半名額用於非商業事務的探親及特殊急需類別)制訂専責小組處理通關名額申請

2.4   未正式通關前,可人道酌情處理緊急人士免檢疫通關;

2.5   人民關懷通關名額類別應增家庭團聚及中國內地簽單程證、處理文件;

2.6   香港政府可協助人民關懷名額,收集處理緊急名額資料,再交回內地,加快審批;

2.7 免檢疫通關可由廣東省實施,其他放寬至其他省份;

2.8 未有接種疫苗者,如因健康理由而能出示豁免接種證明,通關時可以檢測代替疫苗;

2.9 資助檢疫費用及下降檢測費用

2.10 盡快安排香港兒童來港上課安排,豁免檢疫通關,盡快恢復來港面授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二零二二年七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