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婦女使用醫療服務情況調查報告

基層婦女健康關注組

世界衛生組織於1978年發表了《阿拉木圖宣言》,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權,是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的總體狀態,亦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性目標[1]。現時香港醫療服務主要由公營和私營機構提供,但公私營比例失衡,七成門診服務由私營機構提供,九成的住院服務則由公營機構服務,再加上人口老化,長期病患人數增加,基層市民未能負擔日益昂貴的私營醫療,公營醫護人手短缺,病床數目不足,對公營醫院造成龐大負荷。

 

此外,現時政府以公營醫院及專科服務(第二層醫療,Secondary Care)為主的醫療模式,是屬後知後覺的「治已病」策略,再加上衛生署和醫管局服務協調欠佳,影響整體醫療服務的連貫性,在人口老化及慢性病增長情況下,公營醫院長期超負荷的趨勢已變成常態[2]。雖然特首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出需大力推動基層醫療(第一層醫療,Primary Care),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制訂發展藍圖,亦決定在葵青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作為試點,以加強地區層面的醫、社協作及公私營合作。然而康健中心的實際效用,服務內容是否從性別角度考慮,基層女性是否可從中受惠卻有待觀察。

 

日本厚生勞動省發表的「2016年度平均壽命統計」,香港女性平均壽命以87.32歲,擊敗平均壽命87.05歲的日本女性,成為全球長壽之冠[3]。統計署數字亦顯示2016年,女生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是87年,較30年前分別增加了約7年及8年[4]。雖然香港女性最長壽,但2015年仍有14,946名女性因癌症發病,其中排名前四位的為乳腺癌(26.1%)、大腸癌(14.4%)、肺癌(12.2%)和子宮體癌(6.5%)[5]。因癌症而死亡的女性亦有5,971人,頭四位癌症殺手為肺癌(23.9%)、大腸癌(45.0%)、乳腺癌(10.7%)和肝癌(7.2%),香港女性的健康狀況仍值得關注。

 

而本港超過一半人口為女性(近390萬人),當中年齡介乎25至64歲的女性有近255萬人;在135.2萬(2016年)貧窮人口中,貧窮女性亦較男性多,女性貧窮率亦超過兩成(20.6%)(男性為19.2%)[6]。本會2016年的《婦女健康與基層醫療調查研究的報告》顯示絕大部份(超過93%)受訪基層女性表示健康狀態一般或差,遠較本港一般女性健康狀態差,不少受訪者更表示患有精神∕情緒等疾病,情況令人憂慮。基層婦女健康欠佳,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亦較一般女性為高。

 

在1987年於哥斯達黎加舉辦的第五屆世界婦女健康會議中,決議每年的5月28日為「世界婦女健康行動日」,以喚起人們對女姓健康的注重。惟對於本港基層婦女而言,要健康地照顧家人和子女,又能在職場中就業改善家中經濟,恐怕難上加難。由於無法負擔私營診所費用,若有身體不適,她們大多選擇普通科門診或急診室求醫、甚或自行服用成藥。有基層婦女甚至曾表示因無法即時預約公營門診,又無人照顧子女,被迫帶同年幼子女到急診室求診。延緩治療不僅增加疾痛,更令病情加劇,甚至傳染給家庭成員一同染病,損害婦女及家人健康。她們身兼兩職,既要照顧家庭者,又要工作維生,身心承受巨大壓力;也因經濟困難需自行服藥、前往內地求診或帶同子女輪候急診;健康意識不足,為節省金錢,寧願將錢用在子女教育、生活開支上,也不願定期檢查身體,情況另人擔憂。